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新版“课程方案及标准”上线,“甚嚣尘上”的错误解读可以休矣

这几天,网上最大的新闻就是——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通知。

教育具有两种属性,一是“私事”性质,一是“公事”性质。所谓“私事”性质,指的是教育关乎我们每个孩子的成长,关乎我们每个家庭的将来;所谓“公事”性质,指的是教育一旦由国家规范并建立体系,则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为国家发展服务。其实由“教育改革”所产生的诸多问题、争议,究其根源就在于“公私需求”差异所导致的。

正因为教育的两种属性,所以其一直是大众热议的话题、深化改革的焦点。问题是,教育又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可以群策群力,可以各抒己见,可以广泛讨论,但唯独不能“胡说八道”、“信口开河”。

要知道,教育关乎方方面面,不负责任的误读,甚至是“别有用心”的故意误导,很有可能会让不明真相的“群众”理解偏差,导致“教育决定”的“走偏”,那影响的是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的未来。

例如:“双减”之后,被很多所谓的“教育大V”广为宣传的西方“快乐学习”理念,就是典型的对国家教育改革的误读和误导,其导致的影响是——“保持刻苦学习的精神”竟然在学生群体中产生了动摇(这是作为一个初中老师,亲身体会到的)。

我们,特别是那些有份量的“大V”们,起码在发表关于教育的意见前,要具备“充分了解清楚,尊重客观事实”这两个基本条件。

如今,2022版“课程方案及标准”出炉,各路“牛鬼蛇神”统统出动,各类所谓“专家式”解读充斥平台。很多“大V”们的言论,斩钉截铁,信誓旦旦,但很遗憾,却明显违背了“两个基本条件”,在错误解读新版“方案、标准”,利用的是“教育的火热流量”、“看客信息了解不充分”、以及“教育的公私需求矛盾”。

笔者整合和分析这几天影响最大的几条“错误解读”,希望的结果——大家对2022版“课程方案及标准”有“起码不被误导”的理解:

一、对2022版“课程方案及标准”没有基本认知。

很可笑的地方,很多所谓的“教育专家”在讨论2022版时,根本就没有弄清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方案。最离谱的地方就是“课程方案之下谈核心素养”,“课程标准之下谈科目设置和课时”,张冠李戴。

2022版“课程方案及标准”严格来说,其实是两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是“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其取代的是“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2001年版)”。也就是说“课程方案”已经有二十来年没有变了,是到了该变的时候了。现在网上讨论得最热烈的“科目设置、课时分配”等问题,是“课程方案”中进行明确的,而不是“课程标准”中明确的。

第二个方案是“义务教育16科课程标准(2022年版)”,其取代的是“义务教育19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就是说“课程标准”也有十来年没有变了,要想适应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就必须要变了。“课程标准”简称“课标”,这就是我们常听到的“新课标”这个词所表明的意思,当然,现在再说“新课标”就是指2022年版了。“课程标准”谈各科“核心素养”、谈“课程目标”、谈“课程内容”。

做个最通俗的比方,课程方案是总纲,课程标准就是分纲细化。如果连这个最基本的常识性问题都没搞清楚,我不知道这些号称“教育大V”、“教育专家”们是怎么写文的,这得有多敷衍,多不负责。

二、所谓的“英语大幅压减课时,退出主流,中高考变为选修课不远了。”

这种解读的关键是2022版课程方案中的“各科目安排及占九年总课时比例”表,如下图:

“看嘛,外语九年总课时只占6%-8%,这样大幅压减课时,就预示着英语退出主科行列,地位下降,分值自然会下降,甚至可能逐步退出中高考。”这个观点的基石就是总课时占比上。

那么我们来看看“2001年版课程方案”,关于课时的表,如下图:

很明显,两张表一对比,在九年总课时9522的基数保持不变的情况下,2001年版外语课时占比6%-8%,2022年版外语课时占比还是6%-8%,外语的九年总课时没有任何变化(外语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特指英语)。

只是把“综合实践活动”的16%-20%(2001年版),减少到14%-18%(2022年版);再把“道德与法治”的7%-9%(2001年版),减少到6%-8%(2022年版)。那么多出来的课时给了谁呢?给了科学(从一年级开始设置科学,2001年版是从三年级开设设置的)和新科目“信息科技”(2001年版没有这个学科)。有一种说法,新版“课程方案”重文轻理,也是很荒谬的,课时的调整和新科目的增加,已经说明国家对“科学和科技”的重视程度了。

还要说明一点,2022版“课程方案”加了一句话:“小学阶段开设英语,起始年级为三年级,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可在一至二年级开设,以听说为主。”由于各科目的课时是有弹性的,这句话加入之后,英语可能在具体安排时,还会分拨出更多的课时,怎么能够得出“英语地位下降,退出主科”的结论呢?

三、艺术类科目比重提高,艺术学习和培训的春天到了,家长们的负担由学科培训向艺术培训转移,不减反增。

做出这种错误解读的人,其依据主要是艺术科目占据的课时达到了9%-11%,就课时而言,排在语、数、综合实践、劳动、体育与健康之后,比传统的科目英语、物理、化学的课时都要多。再加上,新“课程方案”中的一句话:“改革艺术课程设置,一至七年级以音乐、美术为主线,融入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八至九年级分项选择开设。”

于是,“艺术的春天来了,艺术类培训的春天来了,家长要早做准备,让孩子们从小就要去艺术培训机构学习,否则难以应付中考要求。”

我们从上图中,很明显地看出来,2001年版的“课程方案”和2022年版的“课程方案”在艺术科目的总课时安排上是一样的,都是9%-11%,不存在大量增加课时的情况。

不可否认,艺术类科目,在原来的义务教育中是陪衬,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被挤占课时现象严重。所以才有了新版“课程方案”对艺术类科目课程设置上的细化规定。这样做,其实是很符合这两年国家义务教育改革的总思路的,即“五育并举”!

所以,新版的细化其实是还原艺术类科目原有的模样,说白了,叫“正本清源”。

至于,所谓的中考艺术考核难度大,需要家长让孩子从小走艺术培训之类的言论,也是“居心不良”的。

新方案提出很重要的两点,总结起来:

一,艺术课程考核注重过程评价和态度评价,分数不是唯一标准。用大家都听得懂的话说吧,艺术类考试和体育类考试一样,是托底型考试(只要你态度端正,基本都会让你过),不是像语、数、外一样的区分型考试(通过考试拉开差距,进行选拔和分流),难度不大。

二,考试明确教考一致,也就是说学校教什么,考试考什么,学校没教的,考试不会考。只要平时在学校上课时,端正态度,认真学习,就能学到所有考试要考的东西。所以,艺术类考试专业性不强,没有必要为了考试而去参加校外艺术培训。顺便说一句,国家如此重视艺术类学习,对校外艺术培训机构不一定是一件好事。

教育,还是要充分了解清楚,尊重客观事实,凭良心说话。我们谴责故意为之的误导,也要注意别给人带了节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