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2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近日揭晓,多所高校公布入选名单:
1、哈尔滨工业大学: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形状记忆智能展开结构技术
根据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的总体需求,冷劲松教授团队基于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形状记忆聚合物,构建其复合材料等效力学行为的预测模型,提出了形状记忆智能大变形结构的设计方法。为着陆平台进行创新教学设计并制备了卷绕锁定-展开研究结构,解决了国企长时间锁定、低冲击可靠展开的关键信息技术发展难题。
未来,形状记忆只能结构指数有望应用于空间站、月球探测工程、载人登月、深空探测等空间领域,在航空、人工智能、生物医学和汽车制造业方面将有广泛的应用前途。
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白垩纪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
白垩纪(约1.45亿至6600万年前)是地质史上典型的温室气候时期。 研究白垩纪气候环境变化规律和机制及其对生物圈的影响,可以给科学地预测未来,全球变化提供了参考。 在科技部、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支持下,以王成善院士为首的科研团队历经多个 十年科研技术突破。 该项目在白垩纪陆地温室气候与环境演化等研究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白垩纪松辽盆地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获得了世界上最连续完整的白垩纪大陆地质记录,全长8187米,打破了国际大陆科学钻探的四项工程记录; 分辨率年代地层格架已成为大陆白垩纪年代格架的比较标准; 它揭示了白垩纪恐龙时代的陆地气候演化规律,对于了解地球温室气候历史和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项目实现了“三井四孔,8000公里取心,钻穿松辽盆地,获得连续大陆白垩系”的目标。
3、福州大学:柔性高分辨X射线成像技术研究
此次是福建省直属高校的第一次入选,实验表明,钙离子在关闭X射线后可以通过持续发展发光30天以上,具有优异的性能。
在新型稀土纳米闪烁体长余辉材料的基础上,把长余辉材料和柔性闪烁体材料两两结合,可以成就出透明、可伸缩、高分辨率的柔性X射线,并且开发新的X射线发光扩展成像技术。
新型的稀土纳米长余材料在形貌和发光性能管理等方面更加安全可控,适用于柔性器件的制造。为制备新一代方便、低成本的X射线探测器和成像设备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方法。未来人们将有可能使用单反或者手机拍摄X光片。
4、河南大学:光诱导的信号调控大豆共生结瘤机制
此次是河南大学首次入选,也是河南省高校的首次入选,本研究揭示了大豆-根瘤菌相互作用中寄主亲和性的遗传和分子机制,而且阐明了根瘤菌与大豆的共同进化,根瘤菌从裂纹侵染到根毛侵染的分子事件为大豆高效固氮作用的分子设计和育种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目标基因。
揭示了根瘤菌进行侵染触发中国大豆产业共生根瘤细胞核内复制的机制。该研究不仅为我们深入分析研究根瘤菌和共生固氮领域的诸多社会问题学生提供了重要的启示,而且也为研究核内复制在植物生长发育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可以提供了一个范式。
5、南京工业大学:高效稳定钙钛矿光伏器件研究
基于全球能源结构的转变,日益突出的气候变化问题加速了世界经济向低碳化方向发展。 以“光伏”为代表的可再生资源能源发展逐渐开始成为“双碳”战略的主力军。 钙钛矿光伏具有性能优异、成本低廉等突出特点。 与传统的硅基和无机薄膜光伏相比,最大的优势在于溶液可加工性和巨大的商业价值。 是光伏领域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受到学术界和工业界的高度关注。
提出了作为一种用质子通过离子进行液体溶剂可以替代中国传统不同极性非质子溶剂制备钙钛矿薄膜的新方法,实现了在空气中制备提供高质量钙钛矿薄膜; 探索研究离子液体前驱体溶液以及化学结构调控新策略,稳定一个二维层状钙钛矿骨架,制备相纯二维层状钙钛矿薄膜,实现对于二维层状钙钛矿稳定性的突破; 开发了学生一种利用离子液体体系构建“离子主要通道”反应的新方法,降低了企业反应势垒消除,在室温和高湿度下形成了社会稳定的甲脒基钙钛矿薄膜,从而产生了更加高效发展稳定的钙钛矿光伏电池。
这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将有助于推动钙钛矿光伏电池产业化进程,在清洁能源自主可控、高效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6、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稀土离子实现多模式量子中继及1小时光存储
量子不可克隆定律基于物理学原理赋予量子通信安全性。 这一规律也决定了传统放大器无法克服光子传输损耗,使得长距离量子通信成为当今量子信息科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在量子中继方面,现有的国际实验进行研究方法主要通过集中在发射存储器的架构上,不能同时可以满足确定性发光和多模复用这两个关键信息技术企业要求。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讨团队研发出基于稀土离子掺杂晶体的高性能固态量子存储器,并在上述两条技术路线上取得重要进展,实现了 基于多设备吸收的存储器。 模式量子中继,并成功将光存储时间提高到1小时。
举报/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