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考进清华转军校, 25岁大学毕业, 他27岁任副省级, 33岁大军区正职

原作者益知快讯

这是一个时代风云人物的故事。

论出身,他占优势;

论才华,他也不弱;

论命运,他辉煌过。

一生浮沉,不以成败评英杰;

行走半世,非因地位道贡献。

身处高位时,他的影响力不可谓不大,是非功过却难辨清;

回归基层后,他的投入度不可谓不大,无愧于心方成本色。

他就是被伯伯取名为李实的远新。

少年丧父

1941年2月,他出生在边远的新疆。

这时,毛姓父亲45岁,朱姓母亲不满30岁。

中年得子的父亲对他宠爱有加,令其幼年不知愁滋味。

世事难料。

在他两岁半多一点的时候,他的父亲因为投身红色事业而不幸被捕,惨遭不测终遇害。

父爱如山高,失父如丧罩。

父亲的离去,在他的心中留下了永远的痛,因此在眉清目秀的外表下,他有着一颗坚强的内心。

五岁多的时候,他随着母亲来到延安,后来随着母亲的改嫁,他又去了江西。

正是小时候的多次辗转各地,让他从小就在无形中长了很多见识,也对变与不变、停留与永恒的关系有了一些初步的认识。

学海苦行

10岁时,母亲将他带到首都,从此他就开始了在伯父家的寄养生活,并开启了随同堂姐上学、放学的新时光。

13岁的时候,他从育英学校这所优质小学毕业,考进了著名的101中学。

从初中念到高中,他都很顺利,学业也不错。

19岁那年,中学毕业时,他本来获得被保送到哈军工的机会,却被伯父劝说要凭借自己的真本事参加考试去上大学。

随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进清华大学,就读著名的无线电电子系,与名叫邦国的吴姓同学同班。

在清华就读一段时间后,这位清华的高材生受名叫选宁的叶姓好友提醒,直接向当时的哈军工校长申请转校,终于如愿转入哈军工读书,在该校的导弹工程系插班学习。

到了这所军工高校后,多才多艺的他如鱼得水,各方面都积极争先上进,不仅成为了好学生,而且成为了热心帮助他人的学生干部,并且身上还显露出文艺细胞,一口小号让身边的同学赞叹不已。

在大学的几年时间里,生活充实而丰富,他不但在课堂上听课,还进工厂实习,而且还跟系领导去进行教改调研,后面还去了黑龙江的农村开展四清,可谓是将学习的实践深入到了向工农知学习的骨子里。

25岁时,他从大学提前毕业,学院准备把他分配到研制导弹的国防研究所。

不过,后来他并没有直接去科研机关搞核心的尖端技术研究,而是听从伯父的建议,选择去了一线连队锻炼,先是在空军某高炮师防空导弹连感受了军营生活的艰苦,而后去了云南深山的部队当了数月的大兵。

这一年,当风起云涌的时代浪潮来临时,他投向了广阔的天地。

由于他的身份和在哈军工的经历,很快他就利用起自己的优势,发起成立和组织了一个名震哈军工的红色团体,并成为了当时闻名一时的青年领袖。

平步青云

将满26岁的前夕,这位有着领导能力的年轻人回到东北黑省,担任临权机构——省红委的负责人。

第二年夏天,27岁的他来到辽宁沈阳,任职副省级职务,直接参与策划了重要的轰动性行动,带给人们震惊的同时也有无尽的反思。

在激情的岁月里,他与时代脉搏同行,与思想锋芒共进。

六年后,不到33岁的他在沈阳任大军区的空军政委,22天后升任大军区政委一职,成为当时最年轻的大军区正职领导。与此同时,他还担任该省的省委书记,权倾一时。

34岁的时候,深得上层信任的他还接受特殊使命,成为最高首长与最高权力决策机构的联络员,负责传递重要指示,成为无可替代的角色。

不过,从高峰到低谷,他只经历了一年时间。

第二年秋天,35岁的他卸下华装,离开巅峰,进入事业的滑坡,一滑到底,并在铁窗中付出了人生最沉重的代价。

回归寻常

被判17年、实际被关12年多而后保外就医4年多,时间夺走了他一生中的中年和壮年。

恢复自由身之后,这年秋天,52岁的他在知天命之年回归生活的底层。

从头再来,基层就是一个新的堡垒,攻无不克的斗志始终伴随着他勇往直前。

没有了官职,没有了光环,他过上了低调朴实的平凡生活。

日子还得继续,工作也得继续,他还得继续努力。

由于在名牌大学的工科科班出身,他依靠自己之前的一些技术和专业基础,到了沪地的一家名为“上海汽车工业质量检测研究所”的科研单位,从事技术性的工作。

在不到8年的时间里,他先是当一名工程师,而后又当上技术主管,负责并实施了单位的重要攻关项目,圆满完成了各项任务,并晋升为高级工程师一类的技术骨干级人才。

60岁的时候,光荣奋斗多年的他拼到了退休,享受高级技术职称的专家待遇,而且因为父亲的缘故享受烈属荣待。

夕阳无限红,岁月几多愁。

进入暮年之后,他享受着天伦之乐,与妻及女儿一家人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

高潮过后,繁华落尽,平静无争。

(完)

参考资料:

1、综合相关资料,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