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教材讲了一粒沙, 考试考了撒哈拉”, 我看这样好

某位有才的网友,写了一首有趣的打油诗:

教材精简了,考试难度却增加了

意思很明确,就是我们当前的教材编写内容过于精简,很多知识点一笔带过、蜻蜓点水。学生常常是一看教材都懂,一到考试全不会。对于这个打油诗作者描述的我们现有教材编写特点笔者非常认同,当前我们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材确实大面积的存在这个问题,过去的教材,聪明一点的学生几乎可以无师自通,知识点扩展很多,内容通透、条理清晰。反观现在的教材,一眼望去很简单,仿佛一看就会,然而真正考试时,完全是教材中找不到的。如果那个学生完全不用听课或者学习上加点餐,除非是顶级智商,否则完全不可能自学成才。

教材精简,双减实施,让聪明的孩子自己长出来

客观来说,这样的过度精简教材对于学生学习来说非常不利,同时对于老师的水平也是极大的考验,过去那种只能照本宣科的老师肯定是不达标的。然而从另外一个侧面我们也可以这样考虑,这正是我们选择真正适合深度学习者的最佳方法么?如果依靠过去那种反复堆砌知识、用时间换成绩的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我们的人才创新就是一句空话,到头来只会培养出一堆做题家,这显然不是我教育的最终目的。没有创新的教育只是知识的传承,学生只不过被批量生产的复印件。

教材精简,双减实施,对于很多不太适合深度的孩子失去了过度重复训练的机会,这种知难而退的办法从理论上说或许能解决部分教育过度内卷的情况。实际上,这样的举措对于以智力为标准来选拔深度学习的孩子来说,更加有利,因为聪明的孩子再也不用面对伪学霸无聊的做题竞争,从而具有更多的时间来思考创新。

选才方式的优化倒逼教育模式的改变

双减的出台和教材不断简化,客观上改变了未来选才的方式,死读书、读死书显然是没有出路的。从那些教育优秀的国家的教育模式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基础教育以反复训练来获得成绩的,这种教育模式在深度学习后往往会一败涂地。凡是采用这种过度强化基础教育模式的国家,无疑在深度学习上都是失败的国家。和我们类似的国家韩国,基础教育深度内卷,到了高等教育却成长乏力,和我们一样尴尬的还是,韩国在高科技领域为全世界所做的贡献及其有限,在自然科学最高奖的诺贝尔当中无一人获奖。韩国学生在大学以前的阶段都十分优秀,一进大学便成为庸才者众,这一点和我们中国非常相似。

如果单从顶级科技领域的成就来说,中韩两国无疑都是失败者,相似的还有台湾省,教育内卷也非常严重,其最后对全球高技术领域的贡献也十分有限。这里我们发现一个比较相似的规律,初等教育过于内卷,确实无法筛选出具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反而筛选出了很多勤奋学习的人。当然我们都知道,勤奋学习的人和适合深度学习的人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初等教育内卷筛选出的更多是做题家,而不是创造家;初等教育内卷筛选出的更多的是知识的传承者,而不是知识的创生者。正如上文所讲,这或许也正是我们若干年来,十数亿人口的强大技术下却始终无法产生几个原生的自然科学诺奖。就像数学泰斗丘成桐老师所言:“我们对于全世界的科学贡献是有限的”。

幸好,今天我们已经深刻地意识到,过去的做题模式并不是教育的真谛,要想知识真正造福于人类,光靠传承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创生很多新的知识。精简的教材、减少重复无聊的训练、拓展自主思维的延展,让真正智慧的孩子自动地长出来,让这些真正适合深度学习的孩子占到应该有的学习机会,这才算是“人尽其才”。

专业的事让擅长的人来做,让真正聪明的孩子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我认为双减和教材精简无比正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