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来临之际,有关考前学生要注意什么、学生家长要注意什么等各种建议铺天盖地。
关键是这些建议往往看上去真的都很有道理,各个论点都很重要,给出的论据也很充分,但谁能想到有些看上去真的很有道理的建议却会让自己变得更加不知道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了……
例如近日我看到有媒体给出“专家”建议的考前家长禁止对孩子说的“十大禁语”就会给很多家长带来这样的感觉。
我们先看看这所谓的“十大禁语”都是什么:
1、加油!祝你成功!
2、成败在此一举!
3、同样是人,我就不相信你比人家差。
4、检验你的时刻来了。
5、我可是把大话都放出去了,你考不上重点大高中,我倒着走给同事们看。
6、考不好也没关系。
7、把题看仔细,认真答题,千万不要有任何大的疏漏,争取多拿分。
9、赶紧睡觉,好好休息才能好好考试。
9、赶紧睡觉,好好休息才能好好考试。
10、好好把试考完,你和爸妈就都解放了。
前五句“禁语”专家给出的解读是因为这些语言会给孩子增加压力。
后五句则是认为父母一旦说了,容易起到“帮倒忙”的作用。
估摸着“专家”也能想到有很多家长看完这些不能说的“禁语”之后,瞬间觉得自己不能说话了,因为以上这些话可能都属于“高频句式”了——而且很可能是从孩子刚上学开始一直说到现在。
好在“专家”也不是只说不能做什么,这次也说了可以怎么做:
与其祝愿成功,还不如换成“注意安全”、“一路小心”等关心考生安全的话语,因为这样一句话传达的信息是“爸爸妈妈关心我,而不只关心我的成绩”。
说实话,我个人觉得这话其实也有“五十步笑一百步”之嫌。
因为如果一个孩子面对所谓的“十大禁语”都会有各种不好的感受、表现,那么这样的孩子就算是面对“专家”最后建议说的一些关心安全的话也一样会很烦感,而且我们可以基本断定这种情况下的父母,无论对这种孩子说什么都是错的,甚至什么都不说也是错!
这让我想起来最近看到的一句话:专家建议专家尽量不要建议。
其实仅仅只是从“道理”层面来看,这所谓的“十大禁语”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些道理都是在特定的条件下才会成立的。
例如第一句“加油!祝你成功!”这种习以为常的祝福语在专家的解读中称这类激励的用语可能会给孩子增加压力太过片面了。
我脑补了几个父母对孩子说加油反而会让孩子压力很大的场景,确实是让我想到了几个,其中有一个还是我家孩子经历过的。
那还是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次幼儿园有一个公益演出,孩子也参与了一个节目,结果临上台前看着舞台下面乌泱泱的观众孩子不敢登台了,这个时候孩子的老师和我们怎么鼓励也不行,而且你越是鼓励他、告诉他没问题、不要怕孩子就越是退缩。
还有一个是面对青春期叛逆非常严重父母说什么孩子都很烦的场景,面对这种情况别说是父母说什么了,就算是表情、态度让孩子“解读”出异样的信息都可能会烦躁、发火也不足为奇。
但这些情况都是很特殊的,都需要一定条件才会发生的,而不是说什么情况下都不能说不要说。
有家长表示看完这些提醒感觉自己只能做个“安静的哑巴”了。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
我个人建议父母只需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给予一些客观的陈述即可,不要刻意放大某些表现会带来的影响,也不要没有根据地盲目乐观。
例如诸如“如果……就会……”“假如……可能……”甚至包括“因为……所以……”这类句式的话也都少说、不说。
少说这类话多数情况下给人的感受都不好,包括说这些话的人本身其实也是一样的——如果你自己当初多付出点,就不会到现在还如此操心、纠结。
即便是事实再客观、道理再对,在这样的紧要关头又有何积极意义呢?
我们看到的很多问题其实往往只是诸多问题的一个或者是相对片面的表现,而对孩子来说,他们则是非常系统地置身于其中的。而且紧张、有压力、焦虑等等本就是正常该有的表现。
除非我们能够安排孩子就算考不上也能保证他有学上,否则但凡还要考,那无论我们怎么说都不可能让孩子彻底没有这些负面感受的。
所以少说是没错的。
但真的一点也不说只是做个“哑巴”也大可不必,这种太刻意营造的氛围毫无疑问会使得环境变得更紧张、更压抑——父母的这种与往常不同的异样表现本身就会给一些孩子带来不好的感受。
其实根本不需要那么复杂,平常怎样考前也怎样就行了,因为这么多年了,大家早就习惯了。
如此一来父母正常、孩子也正常,一切都正常。
如果父母非要让自己变得不正常,那么越是不正常反而容易把孩子也搅合得不正常,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