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30岁博导, 38岁中科院院士, 最年轻院士卢柯的记录至今无人能破

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天才永远不是一出生就是天才的,和后期的勤奋努力分不开,不然就会想古代的伤仲永一样,泯然众人。我们今天介绍的就是勤奋和天赋的结合--卢柯。2003年,卢柯成为了中国科学院的院士。38岁的年纪,是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科院中的最年轻,这个记录很久没有人能够打破。

在旁人的眼中,卢柯仿佛像雨后春笋一样成长起来,16岁考上大学,30岁担任博士生导师,32岁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36岁任中科院金属所所长,38岁成为中科院院士,40岁成为德国科学院院士,卢柯的人生仿佛开挂一样,每一步都超过了常规,仿佛用一半的人生走过了别人一生的路。

沉迷工作的卢柯:

熟悉卢柯的同事都知道,卢柯除了锻炼身体以外就是工作,一心只扑在工作上,卢柯把每一天都安排上工作,每周休息半天,每一天要不就是在金属所工作,就是飞往会议和交流会的路上,其他的地方基本看不到他的身影,他把自己定义成长在实验室的职业科学家“如果不搞科研,还能干什么?

卢柯能够这么成功,背后的原因是他的高效率,几乎能用半天的时间把别人一天的工作完成。他一直在加速自己对于科研这项事业的理解,卢柯曾说:“越早能经历,就能越早的体会到失败,也就能越早的改正自己的错误”,对于自己的高效率工作卢柯认为方法是效率的诀窍,主观上要努力,并且掌握方法。做事有做事的方法,即使失败也有重新站起来的方法,卢柯从来不被动等待。

卢柯的小时候对于未来没有明确的规划,16岁卢柯考上了南京理工大学金属材料专业,专业是父母选的,大学四年都对于自己的专业很迷茫,但是到了大四能够毕业做实验,真正的接触到材料专业的内核,感触到了其中的乐趣。既然感受到了其中的乐趣,那接下来就考研吧。

可是考研没有想象的那么轻松,在当时入学的时候即使超过了录取分数线60多分,但在专业内排名倒数第二,英语才有30多分。既然这样,卢柯开始就认真学习英语,把专业内最经典的英语教材--《位错引论》翻译成中文,反复研读。一年之后考研出分,他的总成绩是专业内最高的。

在研究生的日子中,卢柯意识到理论课不是最重要的,实验是更重要的。当实验中遇到了困难就找专门的书来看,一遍看不懂就多看几遍,把书都翻飞了。到了德国读博士之后,他发现自己的热力学知识储备不够,就从最基础的热力学三大定律开始复习。当做到博士生导师之后有学生向他问热力学的问题,卢柯总是对答如流。学生十分诧异,而卢柯说:“这是我自己学的知识,我当然不忘”

永不停歇的学习:

在实验做完之后,发现自己有理论方面的空缺就接着去学习。卢柯开创了梯度纳米结构材料研究领域。研究之前,卢柯发现自己的思路和其他研究者思路不一样,卢柯很惊喜,是因为不同的思路往往是突破的开始,可实验之后发现,自己无法解释出高度和塑性的兼容。他去向他人询问,最后才弄明白。

研究生毕业之后,卢柯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纳米材料。后来卢柯曾说“确定的时间有点晚了”带着这样的微微的后悔,在中国玉泉的科学讲座中,卢柯给的300多位大学生说:“去找到自己的兴趣,越快越好。过去看看国内外的科研讲座,是找到兴趣的最好途径。也许能改变你兴趣的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个人。”

迎难而上:

卢柯不是没有遇到困难,好多次实验进行不下去了,卢柯说:“自己就跳出来,放在更高的地方,就能看到不同的视野”。1998年的时候,当时的卢柯刚出茅庐,在参加学术会议的时候看到了一位学术届的老专家,兴奋的卢柯找到了他,分享了自己在纳米技术上的研究。

可是他让卢柯去看看别人的文章,这早就有人发现了。这可是一盆凉水泼到了自己脸上,这让卢柯懵掉了。可这没有让卢柯停下脚步,研究了自己和别人的成果,去想想自己还能做出什么来,就这样过了8年,第一代样品就这样失败的诞生了。

失望,沮丧的情绪涌了出来,但是卢柯没有去理会,改变了思路磨炼了5年,又是失败的五年,不过在这次,卢柯坚持自己的思路没有错。最终的坚持换来了一步步的改良,现在的卢柯依然在坚持自己的思路,做出理想的材料。

“认真”永远都不是苛刻:

在卢柯的眼中,科学家和职业选手应该是一样的,对于自己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环节都应该是精准的丝毫不差的。但是在中国人的文化中“差不多”,炒菜时候放小半勺盐,咸了就加一点水,一点就是我们的差不多。而西方人永远是定量,精准,甚至于死板,大量的测量工具都是外国人发明的,定量就是精准。

卢柯最不能忍受的就是实验数据模糊和错误,当学生来汇报实验数据的精密数值多少,卢柯总是会打断他们“不要再说应该是,差不多,大约,我就要精确准确”,在看学生的报告时,被卢柯发现其中没有考虑温度的影响,就让他调整温度重做,果然结果和之前的不一样,原本写完的论文也必须要重写。

对学术上的严格,卢柯没有在生活中也严肃。卢柯常常在实验室里做完实验后跟研究生唠唠家常,就是闲聊天,大家放松放松。

坚持勤奋:

作为这种程度的科研人,自己生命的结束一定是在科研的路上,不会赖在沙发上对着天花板发呆。脑子一停下来,身体自然不会动了。无数人把卢柯叫做天才,我们要记住勤奋比天赋更重要,莫泊桑曾说过:“天才只不过是不停的在探索,凡是有脑子的人,都是天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