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就要开始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了:
让高考总分只要超过150分(哦,北京专科线是120,让四川的孩子去北京,绝对个个都是学霸啊)的同学就上大学,绝对是本世纪最英明的决策之一。以下就来说说我的个人观点,对与不对,尽管喷过来,反正我不会理你。
1、延缓就业问题
小编简单给大家说几个数字,目前我国16-24岁的就业主体人群中,未就业比例达到惊人的18.4%(6月份国家统计局官方数据,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查阅,保证数据绝对准确),加上国家公布的2.24亿的灵活就业人口,实际我国需就业人口保守估计应该超过2.6亿。然而,目前我国每年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过数千万,这中间的缺口显然巨大,就业难的现实令人不寒而栗。
同时,我们来看看另一组去年的数据:2021年全国普通、职业本专科共招生1001.32万人,其中,普通本科招生444.60万人;职业本科招生4.14万人;高职(专科)招生552.58万人。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把二本以下高职(专科)全部砍掉,那么这部分人只有两个出口:一个是复读,另一个就是就业。用脚趾头都能想到,复读显然只是少数,多数人会直接走向社会,成为待业青年。大概有多少人呢?我想,500万应该有吧,也就是说每年又妥妥地增加500万就业人口。
所以,为什么我们会默许大学使劲往下收,不管多地的分都收,真实的目的是延缓就业问题。用时间换取空间,把集中矛盾变成分散矛盾。当然了,实际上这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就业问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出生率逐年降低,就业问题就可以逐步化解。(顺便提一嘴:人口出生率降低并不全是坏事,它也有好的一面,生或不生都是在做贡献。)
大致来说,这恐怕就是我们常说的缓兵之计吧。
2、解决社会经济问题
高等教育产业化这个已是公开的秘密,特别是民办教育,真没什么需要隐藏的。民办高校产业养活部分地方经济,包括土地、消费、地产等。不用我给大家讲得那么虚幻,给大家说几个大家最熟悉的事,大家是不是发现很多城市都非常热衷建设大学城,比如成都市就有好多个大学城,龙泉、天府新区、郫都区、温江、金堂等等(搜索成都大学城居然达到惊人的31个结果),成都市外还有宜宾也有一个规模宏大大学城。
谁都知道,大学城就是块唐僧肉,每个地方都想抢着搞。搞定一个大学城,意味着短期的地方财政有着落了,长期的地方消费起来了。特别是三线小城,简直把大学当着是宝一样供着,甭管你什么级别的大学,只要拉得来人的学校就是好学校。对地方来说,请你来建所大学就像是请了个财神爷来,所以要想地方好,大学少不了。
活络了地方经济,增加了地区人气,大学是最安全而有效选择。很显然建这么多大学就要人来读啊,对大学来讲,特别是民办大学,人头就意味着金钱。所以只要你敢让他招,多低都敢要,这就是为什么高考后多低的分都要收的原因。
分数不重要,人数要凑够;为了搞活经济,这些大学不惜把自己名声搞臭,争先恐后地献身于教育事业的金融化的精神值得我们敬仰。
3、解决社会矛盾
正如第一条所讲,16-24岁青年的18.4%的失业率,如果再加上500万的新青年,这个定时炸弹可不小。血气方刚的小伙子们,正是大力出奇迹的时候,得让他们有点正事可干。尽管我们明白读大学多半会读个寂寞,但是不能让这些炸弹集中在一起,分散在各个学校,这些炸弹就构不成威胁。
家长对于入读大学的强烈愿望更甚从前,为了新扫盲运动,这些民办大学当然得顺势而为,努力解决家长们的痛点。虽然很多家长知道自家的孩子读的是什么样的大学,但这并不妨碍朋友间交流时顺便提上一句:我家孩子也快要大学毕业了;抑或是写求职简历的时候勇敢地写上毕业于***大学(后面的**学院一般就故意省略了)。
虽然大家心知肚明,但皆大欢喜,面上其乐融融,彩旗飘飘一片祥和。本来很尴尬,没想到一个150分的大学就解决了所有问题。
上述观点虽然让很多已经上岸的老同志很不高兴,因为他们想想20年前我考480分连个本科都没捞着,你今天150分就上专科,你这是羞死我啊,还是羞死你自己啊?依我看,那些老同志大可不必为今天的150还是160上大学大动肝火,因为今天的大学是个什么货色想必大家再清楚不过了,同志们何必为了个虚名所累呢?现在的大学就是:谁上谁知道啊!
总结性发言:150分上大学我看挺好的
学生高兴(又可以混3年了);
家长高兴(终于捡了个大学);
地方高兴(来呀,来呀,来消费呀!);
学校高兴(金主,快来吧,这里就是你的家);
社会更高兴(安定、团结、有工作)。
全国上下,多方共赢,安定团结,其乐融融。
谁要是再跟我说150分就能上大学是在侮辱大学,我跟谁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