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上幼儿园有什么困难? 学前三个方面做好, 孩子也能取得好的成绩

又是一年的幼儿园毕业季,再过几天,儿子就可以在八月三十一日之前,把他从幼儿园里放出来。一直到九月一号才能上一年级。

这意味着,再过十多天,他的孩子就要正式上小学了。但一提到幼儿园,隔壁的母亲就很担心,她担心的是:

一年级之后,儿童是否会感到难以适应?

一年级的老师会不会跳过基本的内容?

一年级的时候,如果没有培养出一个好的习惯,以后就很难改正了。

一想到这里,他就有些懊悔,埋怨自己为什么不早一点把孩子带上幼儿园,又怎么会考虑让他上幼儿园呢?

而且,就算是有,很多幼儿园都是让孩子在一年级就开始学习,不但没有任何效果,反而会起到反作用。

事实上,此刻,似乎人人都在受着压力,在强调幼儿园的衔接,将“幼小衔接”视为一项特别困难的工作。尤其是现在是高三学生升入小学之前的最后一个暑假,家长们更是忧心忡忡。

如果现在就想着“幼小衔接”,那就是临阵磨枪了。

但如果是在三四岁的时候,家长指导得当,即使到了大班的暑假,也不需要特意去幼儿园,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是很好的。

许多上一年级的孩子之所以不及格,是因为他们没有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他们能理解课堂,二是他们在课堂上能保持镇定。

为什么有的孩子一到高一年级就觉得很难,听不懂呢?一年级有什么困难的?

一年级之后,最难的就是课本上的文字,老师们上课的时候,都是用文字,而在现实中,学生们所接触到的语言,大多都是口头。

因此,在小学阶段,孩子们要想顺利地进行学业,就必须首先跨越文字的障碍。

所以,怎样才能帮助儿童跨越文字的鸿沟?让儿童更好地了解文字,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引导他们阅读。

那么,怎样让儿童在上学之前阅读有成效呢?

让孩子们了解不同的科目,让他们阅读,让他们阅读的不仅仅是故事,还有历史,地理,生物,化学,数学。

其实很多学科都是可以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太大的区别,在孩子们进入学校之后,各种专业都很严格,这就导致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受到了限制,但在学前的这段时间里,可以让孩子广泛阅读各个学科的背景知识,打破学科壁垒,可以让孩子学会从全局去思考问题,理解万事万物的联系,建立全局世界观,会让孩子更好的掌握,也能为将来的高三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这些都是什么?举个例子,一年级的语文教材里有一首《春晓》,我们在幼儿园就把它教给了孩子,让他背,这样的话,就等于让他学到了一年级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把他的一生,他的一生,他的故事,都写在了他的身上。

当她知道的知识越多,她就会有更好的系统,当老师讲解的时候,她的心理表现就会变得更好,因为她能更好地理解,更好地记住,这可比死记硬背要好。

另外,经验教学也是一种很好的方式,让儿童在学校里多了解一些相关的知识。

无论在哪个年龄阶段,经验学习都要比在课堂上听抽象概念要有效的多,特别是学龄前儿童。

那么怎样才能让儿童在体验中学会呢?有必要让你的小孩满世界旅行吗?其实也不是。毕竟,大部分的家长都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和金钱。

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陶行知就认为,知识是生命,生命是教育。

人生的每一种现象,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日出日落,落叶归根,都是一种学问。

学习知识的过程,可以在人生的每一个时刻进行,例如:给小孩洗澡,让他看见漂浮的玩具,教他浮力物理学,让他上公交车,让他看着他转动的车轮,让他说出万物运行的原理,这样,他就能在他的脑海里,建立起他的思维,让他学会物理浮力原理、机械转动原理,让他不再觉得枯燥无味;

给孩子们买蔬菜和水果,让他们清点自己买了几棵树,用实物帮助他们培养数学意识。

带小孩出去玩耍,能让他们自己看到地图,让他们感觉到方向,实际上是为学习地理作好准备。

人生就是教室,人生就是学习,沉浸于学习之中,就像是一个孩子,每天都在聆听我们的话语,输入足够的单词,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学会了说话。

有了足够的背景知识,在教室里也要有好的表现。

幼儿园的教学时间是自由的,10-30分钟就可以了。

很多时候,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就学会了知识,而不需要总是安静的坐在那里,聆听老师的讲解。

一年级的课程,从一开始的40分钟,到现在,学生们都是在安静的听着老师的讲解,学生们要全神贯注地听着,这种学习的过程,显然是非常枯燥的。

学生是否能够安静地听讲,这是非常关键的。

平时家长可以有意地训练他们的注意力,例如:在他们自己喜欢的游戏时,不要随便插嘴。

另外,在家陪伴孩子阅读图画的时候,要注意阅读的方式,使他们能够集中精力阅读。也可以让孩子们多做些诸如拼图、拼图、捡豆子之类的注意力活动。

结语:

如果在幼儿园前三四年,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教育,不需要刻意的幼儿园,那么,在小学阶段,孩子的学习成绩还是很好的。而对于学龄前的儿童而言,家庭的日常教育方式,反映着一个家庭的养育方式,关系到他们的未来,我们一起来关心孩子的成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