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结束,都会有一些犯罪分子抓住考生想上大学、读名校的心理,炮制各种陷阱诱骗他们。以下案例揭示的4大骗局应引起考生和家长的注意,切莫因走招录捷径丢钱财、误发展。谎称有“内部指标”
2021年7月,范某在微信聊天时认识了一个网名叫“神游九州”的人。此人宣称手上有各级各类高校的内部指标,只要交钱包进各类院校。为帮助高考失利的儿子圆梦大学,经过一番讨价还价,“神游九州”答应范某先交5000元定金。但是,范某交钱后,“神游九州”便在朋友圈消失了。提示:现实中的骗子通常会伪装成某高校的招生负责人,或者吹嘘自己神通广大,与高校领导有“特殊关系”,可以弄到高校招生的“内部指标”“计划外指标”。这些说法的确很诱人,但事实并非如此。当前,高校录取工作均实行网上远程录取程序。每录取一个学生,各省市招办电脑程序都会自动按照考生志愿和分数由高往低进行排序,并按照各高校招生章程规定的投档比例向高校传送电子档案。不够投档线的考生,电子档案也不可能传给学校。因此,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和计划外招生指标。伪造“录取通知书”
2021年6月底,考生小刘通过查询获悉自己已被某学院录取。十几天后,他突然收到省外某艺术设计学院的录取通知书,通知书里有他准确个人信息,包括手机号、准考证和身份证号码等,要求他8月底带证件到校报到并交纳学费8000元。经教育考试院核查,确认该校寄给小刘的录取通知书系他人伪造。提示:每年招考期间,都有骗子仿照招生学校的网站制作假网页发布虚假录取信息,通过伪造文件、印章,设立报名处和咨询电话,把自己装扮成高校招生人员。还有一些骗子会吹嘘自己神通广大,即使考生没有达到学校投档线也能将其“操作”到相应学校读书,但要家长先付部分定金,其余费用等录取通知书到手后再交。直到交完款后,家长才发现录取通知书是伪造的,而骗子卷款逃跑。事实上,各地教育考试院都在严格执行国家和地方下达的招生计划,即便是招生院校投放到地方的机动计划,也只能从高分到低分投档,按地方政策规定录取。录取工作全部实行异地远程网上录取,由专门的计算机系统按志愿和投档规则投档,不受任何人为因素影响。在遇到要求提前打卡、转账交费的情况时,还要仔细与学校核对确认。声称“有关系”收取“委托费”
李某在朋友圈里被视为“能人”。2021年高考后,有朋友找到李某,想花钱让孩子上“双一流”大学,李某未加思索答应了下来。随后,李某很快便物色到一位许姓“高人”,经过面商,李某交给他6万元“委托费”,许某保证将考生“安排”进重点高校就读。结果,当年投档结束也没等到重点高校的录取信息。提示:高考结束后,不少犯罪分子利用考生及其父母希望就读名校的迫切心理实施诈骗。事先,他们往往借助于多种社交路径接近考生家庭,让这些考生及其家长对其产生“有门路”“很靠谱”的印象。比如,通过考生家长熟悉的亲友与其相识,在交往中逐步掌握考生学习成绩等信息以及家长的预期,并获取对方的信任,而后以此为基础有的放矢地实施诈骗。有的骗子通过各种媒介、社交平台向考生及其父母传递信息,使家长们在潜移默化间逐渐增加其可信度;还有一些骗子则是在与考生家长的交往中通过给自己进行各种包装,在对方无计可施的情况下抓住对方的焦灼心理扮演“救命稻草”的角色。对于这些戴着各种面具的“厉害人物”,考生及其父母一定要睁大眼睛,仔细辨别,切忌病急乱投医。模糊“自主招生”概念
2021年高考时,考生小薛未被本科批次录取。沮丧之际,他接到自称是“某自主招生联盟办公室”的电话,对方表示可以用自由招生的方式,让他上一所“联盟”里的高校,前提是“通过自由招生录取,必须交‘择校费’。”此前,小薛对自主招生程序有所了解。于是他拨打当地招生办电话进行查询,得知“某自主招生联盟办公室”这个机构并不存在。提示:骗子利用考生和家长不懂自主招生、定向招生政策进行诈骗时,为误导学生家长,往往声称自主招生就是教育主管部门为“人为录取”特意开的“口子”,不论分数高低,保证录取,公开叫价,高额收取“定向费”。其实,国家对自主招生有着严格的规定,所有自主招生计划都是由国家统一向社会公布的,未经相关部门批准,不能安排自主招生,考生及家长不能偏听偏信。另外,有的学校由于特殊情况未能招满学生,这时候就要进行补录。有些诈骗分子利用这一点,声称能搞到“补录名额”,花钱就能进行补录。事实上,高考补录是各招办对落榜生进行网上征集信息后进行补录的,并不针对具体个人,更不会以补录名义索取钱财。(
●相约订阅季●
2022年杂志订阅看这里
欢迎订阅《中国信用》杂志,全年12期,每期定价38元,全年456元。国内统一刊号:CN10-1453/C,每月18日出刊,大16开铜板彩色印刷,每期128页。杂志自办发行(不通过邮局订阅),请直接与小编联系~
(责编/制作吴限审读岁正阳审核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