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失业又添新概念, “摩擦性失业”到底啥意思?

“我看到多数网民对‘摩擦失业’这种精准中肯的用词感到不适,不得不说这时候需要老胡出来调剂网友情绪。”

随着国家统计局在通报“初次进入劳动力市场青年群体”就业情况时称,“普遍面临摩擦性失业困境”,一夜之间,让“摩擦性就业”一词风靡网络。有网友甚至调侃,“摩擦性就业”一词带给大家的不适感,急需老胡出来抚慰舒缓情绪。

在不少网友看来,“摩擦性失业”一词是继灵活就业、慢就业、暂时待业之后,我国事业领域的一个新概念,并极尽嘲讽。

确实,对于很多网友而言,这些年见证了太多新名词的横空出世,比如低龄老人、温和涨价、恶性降价、居家养老、报复性消费、喜迎上涨、平稳触底等一长串新概念之后,认为有关方面在文字游戏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乃至又不惜一切代价、举全国智慧凝结了“摩擦性失业”这个新概念。

其实,“摩擦性失业”还真是一个早就存在的经济学概念,只是相较于我们独创的灵活就业、慢就业、自由就业等彰显“就业成就”的新概念,“摩擦性失业”虽然相对隐晦,但毕竟也是“失业”,一直以来并不为我所用,因此,也导致广大网友对这个概念比较陌生。

不过,以我们的一贯作风而言,当“今年上半年,16-24岁青年人调查失业率创下新高,达到19.3%”之后,勉为其难的选择性使用一下“摩擦性失业”,即便不解其中之意,或者无法精准展示当前年轻人的就业状态,也应该能够感受到这背后的就业寒意。

作为失业的一种,所谓摩擦性失业是指,当人们放弃原来的职业再寻找新的工作,可能需要花费一段时间,当中牵涉到就业市场的资讯不流通。一些企业未能在短期内找到适合的劳工,而劳工也未能在这段时间找到工作,于是造成短期的失业现象。

现代社会中还有另一种摩擦性失业问题,拥有高学历的人士不一定能找到符合自己喜好的工作,也不愿意投身低阶劳动市场工作,造成不屈不就的窘境。此类失业属于自愿型失业,并非被裁员造成的非自愿型失业。但这种失业往往也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如隐蔽青年、双失中年(失业和失婚)、增加政府开支等。

对于这种由于资源配置比例失调导致,一些人在等待换工作的过程中而产生的失业现象,有网友形象地比喻,是不是放羊人“转场”过程中羊群短暂性吃不饱?真可谓,一针见血。

有人还说,在摩擦性失业之后,会不会还有摩擦性离婚、摩擦性倒闭、摩擦性断供、摩擦性生育率下降、摩擦性摩擦?

有网友认为,有些时候,对语言的挪用、捏合或生造,既显示出权力的颟顸,又更深层次地折射出它在回应现实时的自以为是和左支右绌。

就像在谈及灵活就业、慢就业时有专家指出的那样,灵活就业蕴含着更大的不确定性,会直接损害就业者的福利,当前所谓灵活就业往往就是缺乏保障的就业,是一种低水平的就业形式。

虽然我无法精准揣测官方赋予摩擦性失业的精准内涵,但我知道,所谓摩擦性失业不在于修饰性的“摩擦性”,而在于“失业”,这是任何文字修饰都无法自圆其说的客观现实。

“一个正常的社会,灵活就业、慢就业应该越少越好。”

我想,对于摩擦性就业来说,可能也是一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