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本科阶段录取工作的结束,不少学生和家长都开始在网上晒录取通知书了,经过高考的激烈厮杀和报考志愿的煎熬,能被大学本科院校录取,自然是一件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但是到了大学后才会发现,未来的路充满了更多的挑战,尤其是对于一些不好的专业的学生而言,到了大学也许会感到更多的失落和打击。
朋友家的孩子,几年前高考考了620多分,为了冲进南方一所985大学,把能接受的专业都报考了,作为一名文科生,最后他被工商管理专业录取,这个专业看似是“不冷”,但是大学毕业后却发现这个专业“很坑”,几乎找不到对口的工作,用人家招聘人员的话说:“哪个企业会到大学招领导?”,最后,他只能从事销售,和其他那些销售人员相比,也没有任何的优势,想当初自己的成绩也是非常优秀的,但是工作几年却发展的很一般,只能感叹当初“选错了专业,入错了行”。
这样的例子非常多,就业不理想,个人的能力当然占很大一部分因素,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某些时候,这些客观因素的影响甚至是主要的。
当年我上的大学的时候,学校历史系有历史学专业和旅游管理专业,其中这个旅游管理专业班级的学生,都有很强的优越感,因为他们的专业听起来“高大上”,好像以后出来都是管理人才一样,这个专业又是学校第一年开设,就业情况未知。另外那个历史学专业是典型的冷门专业,学生基本上都是调剂过去的,这更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充满了自信和优越感。
但是,到了大四毕业的时候发现,二者的就业形势完全不一样,历史学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考研、考中小学老师的编制,升学和就业形势非常好。而这个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没有什么好工作,很多人只能待业或者做转行。又过了几年,这个专业就从历史系中消失了。
有人一针见血地总结到:大学专业中,所有带”管理“两个字的专业,最好都不要报,因为毕业就可能会失业,还是趁着转专业为好,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由于文科类专业的成本低,有老师就可以开设这些专业,不需要实验室等方面的投入,所以这些文科类转专业各个大学基本上都会开设,因为开设的多,课程又比较”水“,所以就业形势不好,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有学者建议,本科阶段应该大幅度削减”管理类“专业,比如工商管理、公共事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等,这些专业在本科毕业后就业很不好,而这些”管理类“人才的培养,主要在研究生阶段,比如MBA、EMBA、MPA等,很多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他们虽然读了工商管理硕士,而实际上他们的本科专业,往往都不是工商管理类的专业,而是其他专业。他们去读工商管理,往往都是”成功上车后去补票“的。
这些管理类专业之所以面临这样的窘境,主要原因有两个:
第一,课程内容多而不深,学而不精
要想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有一席之地,最重要的是有一技之长,在某个领域比较精通,而这些管理类的专业最大的问题就是学了很多,但是都是浅尝辄止,多而不深,学而不精,很多课程也开设了,但是和人家专业的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第二,大学学习缺乏实践经验,纸上谈兵
哪个企业的管理者,都不会是在学校直接招聘来的,而是在工作中干出来的,因为工作出色,逐渐走上管理岗位,而这些人为了镀金,往往会去读个”管理类“硕士,提高知名度和竞争力。
对于工商管理这些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实践非常重要,理论要跟实践相结合,提高管理水平,才能符合招聘单位的需求。而实际上,这些大学教的理论本来就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再加上都是空洞的理论,和实践脱节,怎么可能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呢?
所以,对于准大学生而言,到了大学一定要首先了解所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当发现这些”管理类“专业就业前景很差时,跨专业考研、转专业都是不错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