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加入家委会一个月, 我果断退出: 跟具备强大自信的人一起共事太累

我儿子今年上小学一年级,刚开学不久老师在群里招募家委会成员,我自告奋勇成了家委会成员,原因无他,两个方面,一是我儿子这个班里,是一个毫无经验的班主任+一群毫无经验的一年级小学生家长,刚开学就感觉兵荒马乱,而我女儿今年五年级,我当了五年的家委会成员,自认为对家委会事务比较有经验,可以协助没经验的班主任老师处理一些班级事务;二是我也有自己的私心,希望能通过共同处理班级事务的过程,跟老师快速熟悉起来,让老师多关注关注我儿子。

可是万万没想到的是,刚开学一个多月,我就果断退出了家委会。

我儿子这个班,家委会成员一共有四个,除我之外,还有一个不怎么说话,有事也不怎么参与,另外两个都属于比较强势有主见的人,而且貌似两个人还认识。

这两个人强势、有主见到什么地步呢?

首先,但凡家长群里有人问这个问题,老师没吭声,两个人立马出来回答。说到这里不是我挑剔,回答本是好意,但关乎学校的非权威答案,我觉得回答还不如不回答好,她们常常会用自认为正确的答案来答复其他家长,也不管正确不正确。这样没经过老师认证的答案,很容易误导其他家长。

其次,我作为家委会成员之一,都认为她们平时在工作过程中过于死板,不知道变通,说难听点,有点“拿着鸡毛当令箭”的感觉。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加了学校一个家委会的群,校长经常会在群里下发一些文件,让各班家委会的成员转发到自己班级群。

校长嘛,管理家长和老师的时候,经常是言简意骇的,但同是家长角色,如果把校长的话原封不动复制粘贴到家长群,就让家长们看着心里不太舒服了。

比如校长国庆节前下发一个内容很长的关于孩子安全的文件,然后在群里说:“请大家转发到班级群,让孩子阅读、记忆”,结果有一位妈妈直接转发文件到群里,只说了一句“请大家让孩子阅读、记忆”,当时就有一个家长直接说:“这是要让孩子背诵吗?这么长的文件,家长都背不下来,孩子怎么背得下来?”

按理说这里正常情况下会解释一下,这是转发的学校的文件,具体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问一下班主任。可是这位妈妈并没有这样,而是直接跟家长对呛起来了。最重要的是,另一个强势的家行会成员,也直接站出来帮着她怼那个质疑的家长。

后来还是班主任出面才解决了这场纷争。但同时,也彻底地把家委会跟家长站在了对立面。

最后,是什么原因导致我退出家委会的呢?

前两天班主任说要给孩子统一买服装,参加即将到来的秋季运动会,这两位妈妈当仁一马当先主导了这项任务。

作为家委会一员,我觉得这件事我也得做点什么,本着人多嘴杂容易误事的原则,我提议我们家委会把服装看好,就不让家长全部参与进来挑选服装了,这个环节她们认可了,在接下来的几个问题上,我们的意见发生了分歧。

我说用个石墨或者其他可以同步的文档,直接让家长自己填孩子名字和尺码,这样效率高些,填完就全收集完了,省事,她们却执意要让家长自己报尺码到群里,然后自己再一一统计;

我说孩子尺码不一,买回来后,由其中一个人负责把所有的服装分配好,在每个服装袋子里装上孩子名字和尺码,这样老师只需要根据名字让孩子一一领取服装就好,这样不会乱,她们说时间紧迫,直接把衣服发到学校,让老师直接发给孩子。

我说应采取自愿原则,把衣服款式发群里,愿意统一买的转钱,不愿意统一买的,可以自己穿同色系的同款衣服,不影响整体效果就行,她们说必须统一购买。

说到这里,大概隔着屏幕,大家也能感觉到理念不同的人在一起共事的尴尬了,所以我果断退出了家委会。

当然了,我并不是说这两位家委会的妈妈是坏人,恰恰相反,正是因为她们的热心,才会有现在的行为,但为什么我又无法跟她们在一起共事呢?在《习惯心理学》这本书里,提到一个心理学名词,叫“内省错觉”,心理学家把存在于思想、感觉和意图中的强大自信称为自省错觉。

那两位我无法一起共事的妈妈,就是具备强大“内省错觉”的人。

具备这种内省错觉的人,她们对自己相信的事情深信不疑,当有人表达自己观点时,她们一般有三个反应:

第一个反应是“无知假设”:别人都不懂,我比他们懂。

比如买班服,我建议征求大家意见自愿购买,正是因为考虑到有的家长可能不愿意为了只穿一次的服装去花钱购买,如果真有这样较真的家长,造成投诉就会很麻烦。

而她们的意见则是,我们看好让大家直接掏钱就行了,没有人会不愿意的。

第二个反应是“白痴假设”:他们懂一点,但得出的结论是错的。

比如转发校长的信息这个事情,私下讨论,她们就会认为那些家长顽固不化,跟他们说不通,他们脑子不好使,所以得不出正确结论。

事实上家长生气的可能不是让孩子背诵安全知识这件事,而是家委会的这种态度。

第三反应是“恶意假设”:他们明知道是对的,但就是故意跟我作对。

家委会的本质是为班级服务,而她们却把自己放在管理者的位置,虽说各项通知积极传达,但是却把自己放在了类似于老师的角色上,一有家长持质疑声音,她们就会认为这个家长故意跟自己作对。

这些,其实就是“内省错觉”这种逻辑谬误,你为什么不先想想:是你太过相信自己,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为什么你深信不疑的事情别人却持质疑态度呢?这种情况下,你是不是也要多一些怀疑?

事实上,不光是这两位家委会妈妈有“意识错觉”,我们普通人也都多多少少存在意识错觉。

在《习惯心理学》这本书里,作者告诉我们,其实我们普通人的很多习惯,都藏在意识错觉之下。

比如我们以为每天晚上给孩子讲故事是出于对孩子的爱;出门看特价商品是出于节俭;上车系安全带是出于安全考虑……我们以为我们是依照意图和欲望行事,事实上我们都是受习惯的影响,因为长期反复从事的行为让我们形成了某种下意识的习惯,从而影响了我们的行为。

《习惯心理学》中的这种理论用于那两位妈妈身上也是一样,她们可能在平时的为人处事中习惯了占主导地位、在家庭中习惯了强势作风,所以下意识地把这种行为习惯运用到了班委会的工作当中,单方面认为只要自己是为班级好,家长们也不会说什么。

却不知道,沉浸于自己感觉、情感和思想的强烈内在,可能会让自己也认不清这种习惯带来的负面因素,从而达到相反的效果。

读了这本《习惯心理学》,我突然对她们的行为感觉释然了,我们每个人都有43%的时间不经思考就行事,这其实就是缘于习惯的无意识推动,好的习惯自然需要保持,坏的习惯却需要我们不停反思。

推荐大家读一下这本《习惯心理学》,多读点书,多反思自己,对我们的生活、育儿及为人都很有帮助。

两个孩子的职场妈妈,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喜欢读书、写作、画画,左手执笔右手带娃,坚信即便生活一地鸡毛,内心也要拥有自己向往的诗和远方,关注我,持续给您提供更多育儿干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