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一所高校学科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校师资力量的强弱。正因为此,为了提升学科实力、孵化强势学科,很多学校都会选择培养或者引进一批重量级教授。
何为重量级教授呢?往小里说,两院院士肯定是重量级。往大里说,“杰青”、“优青”也属于是重量级。后者虽然没有院士级别的影响力,但是绝对称得上是中青年科研工作者中的佼佼者了,假以时日,肯定具备冲击院士的实力。
2022年度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和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名单已经出炉,各个高校表现如何呢?
“杰青”名单公布,各高校纷纷晒出“成绩单”
实际上,评上“杰青”和“优青”的难度是非常大的。从往年名单来看,获得者无一不是各科研单位的骨干和领军人物,称得上是国之栋梁。从这个角度来说,一所高校获评“杰青”和“优青”的数量,完全可以反映出这所高校的学科实力和水平。
2022“杰青”名单出来后,各个院校纷纷公布了喜讯。其中,广东工业大学有5位教师入围“优青”,分别是芮先宏、谭剑波,徐毅、解玉磊、周雅教授等,入围人数创新高。北京林业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分别有2位和1位教授获评“杰青”,分别是彭锋教授、王强教授和杨鹏教授等。
另外,东北电力大学、河南大学和燕山大学等高校也透漏了好消息,校内均有教授入围。至于名单,在此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如何看待各院校“杰青”和“优青”的获评人数?
有的网友可能会纳闷:“杰青”和“优青”的评选结果不是统一对外公布的吗?为什么还需要各个学校单独公布。那是前些年,近两年的评选结果是只有获得者自己可查的。这或许是为了规避各高校比“帽子”的情况发生。不可否认的是,“杰青”和“优青”的入围人数,确实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所高校的综合实力。
比方说,我们可以看下图,以下是近几年各个高校“杰青”和“优青”项目资助人数统计表。可以看出来,入围人数排在前列的,无一不是实力强劲的顶尖院校,比如北大、清华、“华东五校”等,基本上和综合实力排行榜单吻合了。另外,有数据显示,超九成“杰青”和“优青”获得者都是来自于双一流院校。
不过,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有一些顶尖高校的表现是不太突出的,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学校的强势学科为文史类,在参评时不占优势。此外,获得者人数的多少也受到学校学科规模大小的影响,对于此,我们还需理性看待。
今日话题
2022年度“杰青”和“优青”评选结果已经出炉,各个院校纷纷发布了喜讯,这确实是来之不易、可喜可贺!在为获得者点赞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理性看待各院校入围的人数。
不知道对于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