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拿到录取通知书之后跑进派出所,向资助他三年的民警辅警们报喜的男孩吗?不久前,他的故事火遍全网,不少网友感叹:“一时间不知先夸哪一个,都是好样的!”
记者最新了解到,8月15日,吴小俊、邓兴蓉夫妻俩坐火车送孩子吴劲林到清华大学,8月17日,吴劲林正式在学校报到。8月18日晚,夫妻俩准备回重庆万州了。
此前,万州区关工委给吴劲林捐赠了5000元,区住建委赠予他一台笔记本电脑,加上慰问金3000元。吴劲林告诉记者:母亲邓兴蓉短期内不准备出去打工了,因奶奶75岁了身边需要有人照顾。
实际上,除了吴劲林,还有很多寒门学子也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心仪的学校。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的故事吧……
公安民警和辅警资助三年
打工子弟手捧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报喜
今年毕业于万州二中的吴劲林,以高考676分的优异成绩被清华大学数学及应用专业录取。收到录取通知书的第二天,他就一路跑进重庆万州区红光派出所报喜,并送上了一面“心系群众办实事,扶贫帮困暖人心”的锦旗。接待大厅的民警辅警们都为这个全所资助了三年的少年取得如此好的成绩感到莫大的欣慰。
一次偶然走访派出所开启长期帮扶机制
“陈叔叔、潘叔叔,我考上清华大学了!”重庆万州区公安局红光派出所内一阵欢声笑语。接待大厅的民警辅警们纷纷被这个喜讯吸引过来,有的摸着小吴的头竖起大拇指夸他真棒,有的拉着小吴合影留念,有的反复摸着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说是要沾沾喜气。
“孩子,属于你的人生精彩大幕刚刚拉开,一定努力学习报效国家,以后不管在生活中或学习上遇到啥困难,都记得找我们,这里是你永远的家!”红光派出所的民警辅警们给吴劲林送上鲜花和助学金后,仍不忘连声叮嘱道。
说起吴劲林与派出所的这段缘分,还要从两年前社区民警潘锡军的一次偶然走访说起。
潘锡军告诉记者,2019年9月的一天,他在入户走访中听说,居住在孙家书房下街的李婆婆有个读高一的孙子吴劲林,品学兼优,曾是全区中考“状元”,但一家人生活却很困难。
细心的潘锡军立即做了进一步了解发现,这家共四口人:奶奶、儿子儿媳和孙子。奶奶在家门口摆个烟摊,儿媳常年有病,每月需数百元药费,全家人的生活来源仅靠儿子在重庆打点零工,而为了节省路费,他一年到头舍不得回次家,其家庭拮据情况可想而知。
潘锡军迅速将这一情况向所里汇报,所领导随即研究决定:全力予以资助,同时号召全所民辅警为这家人捐款。不日,这笔资助金便交到吴劲林所在学校,解决其在校所有费用。
“自首次资助后,所里也建起长期资助机制,保证对以后每学期的所有费用予以资助,为这个家解除孩子读书的后顾之忧。”红光派出所副所长陈烁说。
少年品学兼优没有辜负打工父母的期盼
“一句两句也表达不了我们的谢意,总之感谢这些好警察三年来的真情帮扶,让我们一家不再担心娃儿的读书问题。”在红光派出所,面对眼前令人动容的一幕,吴劲林的父亲吴小俊表示,在预估到孩子将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当天,他们一家便专门定制了这面锦旗,商量好在接到通知书后便送到派出所报喜。
现年45岁的吴小俊,与比自己小2岁的妻子邓兴蓉一样,都是初中毕业后考入万州技校,先后在川东盐厂、大全多晶硅公司打工,目前就职于重庆远迅电梯公司,从事钳工维修及电梯安装维保等工作。
邓兴蓉与丈夫结婚后就一直居住在公租房里,由于患有甲状腺疾病及血压血脂高,近年来全职在家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
“孩子每天晚上提前预习,不懂的自己查资料都要搞懂!从小到大都没有上过补习班,基本上没有让我们操心。”说起吴劲林,妈妈邓兴蓉满脸的幸福。
“非常感谢红光派出所和万州二中对孩子的资助,帮了我们大忙!我现在的病也好点了,孩子上学后我就继续出去打工,孩子他爸每月也有4000多元的收入,今后我们也不希望再接受社会的捐助了,盼孩子能靠自己自强自立!”邓兴蓉对记者说。
社会学校家庭共为家国育栋梁
“吴劲林是我教过的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他不仅学业优异,爱好运动,思想政治素质还很高,老师和同学都很喜欢他。”吴劲林的班主任李吉生老师说。
“这娃儿太争气了,除了为他感到高兴,大家心中都十分欣慰,都说这几年的工作没白干,一切都是那么值得!”一提起吴劲林,陈烁的脸上就堆满笑意。
事实上,三年来,逢年过节,派出所相关负责人都会到吴劲林家进行看望慰问,不仅送上慰问金以及慰问品,还会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等正能量教育,保证孩子在学习拔尖的同时,也能拥有高尚的品德。
此外,派出所相关负责人还经常前往吴劲林所在学校,与其班主任沟通交流孩子的学习情况、精神状态,并对孩子嘘寒问暖,久而久之,形成了相互信任的良好氛围。今年高考放榜后,李吉生第一时间就将这位“得意门生”的成绩发送给陈烁。
吴劲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进入清华大学后,我会更加努力刻苦,争取为祖国的发展贡献我自己的力量。”对于帮助吴劲林的民警来说,他们资助吴劲林,也不是为了得到什么回报,而是看到吴劲林很上进,希望他成才后,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
一边带娃,一边工作,一边备战考研
35岁女保安考上研究生
再次途经校园荔枝林,王大坤驻足仰望,只见一串串红艳的果实,点缀绿叶之间。树底下,长椅上,她仿佛又看到34岁的自己,正捧着英语书背单词、在数学错题本上一次次推算正确答案……
王大坤是广东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保卫处校卫队一名工作人员,也是3岁孩子的妈妈。今年,她在职考研一战成功,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
“不管在什么岗位,只要有梦想,就可以去追!”阳光洒落在她那身蓝色安保制服上,是那么地耀眼,正如她脸上自信的笑容。
一步步走向喜欢的行业
在王大坤看来,只要是梦想还在,努力就能达到,不在乎中间绕了多少弯。
从事教育行业,是王大坤一直以来的追求。自大学开始,她就做过家教、教育培训机构员工等与教育相关的兼职。
2012年大学毕业后,王大坤在老家湖北随州创业一年,但没有成功。随后,她进入一家央企,从文员干起,当上了部门办公室主任。尝试过后发现,这并不是自己喜欢的工作,就辞职去当了一年中学老师。
因家庭原因,2015年10月,王大坤辞掉教师一职,来到深圳。再次找工作时,她依然选择回到校园——成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保卫处校卫队的一员。
作为校卫队培训部的一名文职安保人员,王大坤主要负责制定培训计划、活动策划、公文写作、宣传、工会活动等。
虽然这些年从事安保工作,但“教育梦”始终在她心里,为此,她从未放弃提升自我。在工作期间,她拿下了人力资源管理师二级证书和高中语文教师资格证,一步步地向喜欢的行业靠近。
2021年3月,王大坤开始了紧张的备考之路。“考研的想法,一直都有。直到去年,宝宝长大了点,能稍微放放手了,可以挤出时间复习,我才付诸实践。”
工作、带娃的同时,还要备考,王大坤直言:“确实不容易,只能利用碎片化时间、早起晚睡复习。”
“上班时间正常工作,下班了就搞学习。”每天早晨6点,王大坤就起床背单词,送孩子上幼儿园后,7点40分到办公室,继续学习至8点半。“中午12点下班,赶紧吃个饭,还能挤出1个多小时看书、做题。”
王大坤告诉《工人日报》记者,下午5点下班后,备考前半年她基本6点多才回家,而去年国庆后,更是在办公室学习到晚上11点多。“周末主要用来搞学习,早上送娃去上早教后,我就回学校办公室看书了。”
处理工作突发情况增加备考难度
对王大坤来说,备考科目中,数学、逻辑难度最大。
“太久没碰,知识点都忘了。”王大坤说,题量太多,运算太难,时间根本不够用。为此,她还专门报了辅导班。
为熟悉知识点,近10年的真题,王大坤反复做了3次。做完后,她还将错题汇集在一起,打印出来,形成错题集,一一弄懂后,再重新做两次。
王大坤的工作经常有很多突发情况需要紧急处理,常常打乱她的学习计划,也增加了备考难度。
在王大坤看来,校卫队要维护校园安全,涉及的工作方方面面,工地施工工人、食堂职工、物业人员等人员的分类管理、校园交通治理、教职工快递如何收取等。
“受疫情影响,校卫队工作量也增加了,有时候要支援门岗,有时周末也要加班。”王大坤以学校作为考点为例,过去门岗工作只需要检查学生准考证即可,如今还要测体温、查看粤康码、核酸检测记录、行程卡等。此外,还要做好考区与校园其他区域的分离,制定计划、人员分配、考场布置等,保证校园正常秩序不受影响。
即使工作再忙,王大坤也没有动摇过考研梦。决定考研,王大坤就给自己定了目标——一次就考过。
“下定决心要考上,只能靠努力。”谈及一战成功的“秘诀”,王大坤笑着说道,9个月的备考,基本都处于“战斗”状态。
“近5500个考试大纲的英语单词,别人背一遍,我背了5次。”这次考试,王大坤英语提前半小时交卷,考了82分。总分300分,她考了213分,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专业录取。
安保工作不仅是“守门的”
“要做,就要全力以赴,不要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王大坤分享了一个工作中的小故事。2017年,她负责代表校卫队女子中队参评“深圳市巾帼文明岗”。尽管下午4点多才接到准备材料的任务,时间非常赶,但王大坤还是不愿意“将就”,熬夜到凌晨2点多才将资料准备齐全。在她和女队员们的共同努力下,学校保卫处校卫大队女子中队成功荣获“深圳市巾帼文明岗”。
在王大坤看来,安保工作远远不仅是一个“守门的”。“我们服务对象主要是师生,让他们平平安安度过4年校园生活,学到更多知识去服务社会。”她认为,青年是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安全不仅关系到千万家庭的幸福,更是关系到社会的发展。
“只要有梦想,什么时候都不晚。”王大坤从来不相信35岁会是她职业生涯难以逾越的鸿沟。她计划在读研二时选择公共管理专业的细分领域教育管理。而拿下硕士研究生学历后,她将继续朝着“教育梦”走去。
记者了解到,王大坤所在的女子中队队员刚到深职院时以高中学历为主,目前已经有3人取得大专学历,5人在读大专,3人在读本科。
姐妹俩相继考入大学
打工妈妈讲“土道理”将学霸姐妹送出大山
“也许别人背后能靠的更多,但是我有个妈妈就够了。”收到中山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杨仙雨忍不住对母亲表白,母亲喜极而泣。
杨仙雨的家在云南省镇康县忙丙乡乌木村委会大山一组,这是一个山陡坡高的冷凉小山村,村民们的经济收入以种植茶叶和务工为主。
在杨仙雨3岁多时,家里横遭变故,父亲去世,母亲苏小三带着她和6岁多的姐姐杨仙水,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为了维持家里的生计,供姐妹俩上学,苏小三不得不常年外出打工,近两年来,由于公公婆婆身体大不如前,苏小三又辗转回到家里,做完家里的农活再就近务工。
“日子难熬的时候就想想她们两姐妹,不开心的事情都能忘记,就有力气了,要是没有她们也熬不下去。”15年来,姐妹俩一直是苏小三的精神支柱。
让苏小三骄傲的是,姐妹俩是一对学霸。姐姐杨仙水是云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专业大三的学生。今年,妹妹杨仙雨以618分的好成绩考取了中山大学,并如愿进入她喜欢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
“两个女儿都很争气,所以再苦再累也觉得值,我为她们感到骄傲。”苏小三觉得,因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所以尝尽了苦头。“我大字不识一个,去打工时,人家叫我看材料也看不懂,只能做粗活重活,我就想着一定要把姐妹俩送进大学校门。”
苏小三告诉记者,姐妹俩上高中时学费没怎么操心过,奖学金都用不完,妹妹高中毕业还带回家1万多元奖学金。“姐姐高中时候的奖学金都照顾妹妹了,妹妹的衣服、鞋子几乎都是姐姐给买的。”苏小三说,姐姐做了好榜样,无微不至照顾着妹妹,让自己倍感欣慰。
高中生活紧张压抑、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姐妹俩常常向母亲倾诉。“有时候感觉吃力、感觉累并不代表你真的学不进去,就像妈妈种地一样也会累,也会觉得吃力,但实际种下来到年底还是会有好收成的。”母亲这样“土里土气”的安慰倒让姐妹俩觉得很受用。
姐姐杨仙水高考前夕,因为压力过大失眠,母亲就一连几天陪着杨仙水睡,并安慰道,“急不得,就像妈妈使锄头一样,使得太急手很快会长出水泡,疼得受不了,所以不能急,慢慢来。”姐妹俩在母亲这样俗中有智的“土道理”的勉励中过关斩将。
谈起母亲,姐妹俩也是又爱又敬。“我妈平时说话做事总是温温柔柔的,可骨子里都是韧劲,所以我觉得性格受她影响很大。”杨仙水说。妹妹杨仙雨也觉得,母亲给了她源源不断探求新知识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