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出现了这三种现象。
现象一:只要我们一提到“考试”,就会想到“清华北大”这两间学校,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上清北,以此来改变命运。
现象二:身为家长,我们都希望孩子可以出人头地,甚至比父母还要出色,最好可以毕业于985或者211。
现象三:从孩子诞生的那一刻开始,每一位家长都“梦想”自己的孩子可以完成自己当年未竟的心愿,实现阶层的跨越。
......
这三种现象,说到底就是一个意思——希望儿女可以混得比父母还要好。
底层的家长是这么想的,中层的家长也是这么想的。当然,上层的富人,由于拥有了几辈子都花不完的财富,那他们想法,就会不一样。
尤其是“中产家庭”的孩子,从上了幼儿园的那一刻,就陷入到“恶性竞争”当中。于是乎,当代的“内卷”就出现了。内卷,说到底,就是“恶性竞争”。
内卷到最后,鸡娃到最后,成功者寥寥无几,但落魄者数不胜数。
02
据调查,能够上985大学的孩子,一般只占前2%;而能够上211的孩子,一般只占前5%;能够考上重本(一本)的孩子,总体来说,只有15%
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如果你希望儿女可以上985,那他至少要有“百里挑一”的水平。211也是如此。而要想上重本,那你的孩子至少要有“十里挑一”的资质。
一般来说,家长对于儿女的培育,其目的都是希望儿女可以考上优质的大学。而考不上优质的大学,也许儿女的人生,就比较艰难了。
这个时候,有一些高学历的家长会说,我自己是985毕业的,那我的孩子最差也应该从985毕业,难道这都做不到吗?
有人做过这么一个调查,从清华北大毕业的人,他们的儿女后代,有85%的概率考不上清华北大。从985或者211毕业的人,他们的儿女后代,也有80%以上考不上985和211。
简而言之就是,通过考上985或者211大学改变命运的家长,他们的儿女,大概率比他们要差。这就是“二八法则”对于普通人的影响。
中产最大的悲剧,就是自己勉强成为了“伪中产”,希望儿女可以成为“真中产”。最后才发现,自己的儿女,貌似资质和水平都比不上自己。
03
当代的中产,到底占了多少比例呢?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家庭4.94亿户。
胡润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中国大陆中产家庭数量已达3320万户。
综合这两个数据来看,我们就能明白,中产的比例,其实只有6.7%,100户家庭当中,只有6到7户家庭,是中产的家庭。
况且,中产的家庭,一般都以高学历的家长为主,一胎很常见,但二胎就比较少了。反而是中产以下的家庭,生的孩子比较多。
将这些数据跟上文谈到的高考录取比例来对比,那我们就能明白,中产的孩子,很有可能成为不了中产,比父母辈还要差,只能不进则退,或者在家啃老。
要知道,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伪中产”的比例越来越高,内卷越来越严重,鸡娃的现象层出不穷。如此,中产成为了低产,低产勉强成为了中产,这种现象还是很常见的。
当然,如果把“房子”算上,那就很难说了。因为房子,成为了低产、伪中产以及中产都跨不过去的一个坎。
04
如果抛开985和211的录取比例不谈,那我们不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中产的孩子,伪中产的孩子,他们混得不如父母呢?
比如说一套大城市的房子,你当年用100万买下来了,如今升到了400万。但是,让你的孩子去赚400万买一套房子,那就比较困难了。
十几年前的工资是三四千,十几年后的工资也是三四千,这就是“万物暴涨,工资不涨”的现象。
在今时今日,有很多名校毕业出来的年轻人,一毕业就失业了。还有些年轻人,到了社区或者街道工作,几千元一个月。那他们基本就买不起房子了。
更何况,工作不稳定,成为了当下年轻人的常态。啃老事件经常出现,失业问题也频频发生。父母的成就,也许儿女难以达到。
网络上有这么一个段子,我辛辛苦苦培养了二十多年的孩子,竟然失业在家啃老。鸡娃和不鸡娃,貌似没有区别,只是鸡娃长大的孩子,就多了个学历而已。
这代“鸡娃”长大的年轻人,还出现了一种观念,那就是不婚不育,自己单身一辈子。因为他们知道,自己无论如何,也无法买车买房,也难以结婚生子。
说到底,就是“钱”这个字,让很多人都“无可奈何”,也让无数中产以及伪中产的家庭,逐渐落败。
文/舒山有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