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一年级家长注意: 过来人的3个辅导技巧, 让你们母慈子孝没烦恼!

昨晚,睡觉前我刷到了一个小视频,是一位70岁退休老教师辅导孙子功课“怒气冲冠”直接上手的视频。

视频中奶奶告诉孙子,用右手拿笔,可孙子拒不配合,依然坚持用左手写字。奶奶气得咬牙切齿,用手狠狠地在孙子背上拍了两下。据孩子妈妈表示:“孩子比较调皮,奶奶经常教的时候还跟自己说不能发火,我要好好说。”奶奶崩溃不已,自嘲着:“我桃李遍天下,家里种苦瓜。”

这些年,关于辅导孩子功课的梗,可谓是一个接着一个。尤其是孩子刚上一年级时,家长更是特别紧张,生怕基础没有打好,从起跑线上就落后于人了。

那么,作为辅导孩子作业的新手父母,应该如何正确辅导孩子作业呢?曦曦妈认为以下几点很关键——

(1)不要让孩子死记硬背加减法口诀表。

记忆中,我们小时候总是在背口诀,加法口诀、减法口诀、乘法口诀、除法口诀。好像能够熟背这些内容后,数学科目就算掌握了一大半了似的。

但值得各位家长注意的是,现在的小学一年级已经不是我们当初那种死记口诀的教学方法了!现在的小学一年级数学,讲的是分解,是平十法、凑十法、破十法、借十法

什么叫平十法呢?平十法就是分小数,连续相减算得数。比如:15-7=8,方法为第一步把7分成5和2,第二步用15-5=10,第三步用10-2=8。

什么叫凑十法呢?凑十法就是看大数,分小数。凑成10,加上剩下的数。比如:8+6=14,我们第一步把6分成2和4,第二步用2+8=10,第三步用10+4=14。

什么叫破十法呢?破十法就是看大数,分出10,一减一加算得数。比如:15-7=8,第一步我们把15分成5和10,第二步用10-8=3,第三步用5+3=8。

什么叫借十法呢?借十法就是看大数,分出10,减小数,加剩数。比如:25-9=16,第一步我们把25分成15和10,第二步我们用10-9=1,第三步我们用15+1=16。

这就是小学数学目前的教授方法,家长无须再让孩子死记硬背加减法口诀了,就算是背了也不适用,所以与其花时间干这些无用功,还不如家长先掌握这几种方法,然后在辅导孩子功课。

(2)家长要与时俱进,实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存。

女儿班上的数学老师带两个班,所以常常会忙不过来,有时候就会让道德与法治老师来监督孩子们作业,时不时的也会给孩子们改一改练习册。

上学期,孩子们学的第一课数学就是讲计数单位。我们小时候学的计数单位有“个、十、百、千、万”,所以当道德与法治老师看见这个答案的时候,就打了正确。可等到数学老师评讲时,才发现很多孩子都错了。因为现在的计数单位已经换成了“一、十、百、千、万。”

再比如语文科目的拼音吧,很多家长都非常自信,觉得汉语是我们的母语,谁还不会拼音呢?但教材真的变了!我们小时候看见拼音“o”,就会发“喔喔喔”的声音,而现在孩子们的发音却变了。我们那时候,更像是口腔在发这个字母的音,而现在的孩子更像是用喉咙在发这个拼音字母。同样的道理,后鼻韵母“ong”的发音,也变成了喉咙发音。

改变不仅仅如此,还有很多汉字的笔画顺序也变了。比如“万”字,我们小时候的正确书写是“横、撇、横折钩”,而现在孩子们的正确写法却是“横、横折钩、撇”。

实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存量,是辅导孩子作业的一个重要窍门,您主要到这些问题了吗?

(3)辅导孩子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要弄得两败俱伤。

最近,成都一位父亲辅导女儿作业的视频火遍全网。女儿坐在书房的凳子上,看着父亲努力地比划着:

“10千米的树,我们小区树有10千米?好。你喊宇航员顺着树就爬上太空了,不用发射神州飞船啊。”

“马拉松长42厘米?42厘米的马拉松就这么长,那就马拉松啊?”

“看看这个床,2分米不叫床!叫骨灰盒!”

女儿委屈地哭着:“爸爸,不打也不骂嘛。”爸爸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说:“好,我不打也不骂。被你气死了,就把我装进你这个2分米的床里面。你自己想一下你!”

爸爸起身到沙发上摊着,伤伤心心流眼泪。妈妈问爸爸:“你咋了?你不至于嘛,就辅导个作业。”

爸爸一边哭泣一边说:“我是雄鹰一样的男人,当初在部队,手榴弹炸我都没有炸哭,真的太气人了。真的要把人给气死,这根本就不是小棉袄,她是黑心棉做的。”

是啊,这些年辅导孩子作业被气哭,气进医院的家长不在少数。面对孩子作业错得一塌糊涂的情况下,我们应该耐心地给孩子讲解问题,最好是先翻开教材,陪着孩子复习一遍,再去尝试着做作业,这样错误的几率就会减少很多。

再者,对孩子的认识要足够清晰,不要总是以全对来要求孩子。只要孩子学习态度可以,我们完全可以在不打不骂的情况下,反复辅导几次。当然,孩子若是学习态度不行,那自然是应该严厉批评和适度惩罚了。

————

辅导孩子作业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如果大家肯按照以上三种方法来对待作业辅导这件事,我相信大家的烦恼也会少很多!

我是曦曦妈,欢迎大家点击关注,让我们一同探讨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