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奖教助学创始人临终前说了三个让人动容的心愿:第一个心愿,他希望他创办的奖教助学基金会要继续创办下去;第二个心愿,他希望当地的第一所大学一定要竭尽全力去资助;第三个心愿,这位老人老家所在的一所农村基层小学一定要帮忙建设好。
在农村地区,现在有不少学校都有了奖教助学基金会,这种基金会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说可以有效提高教师从教的积极性,促进当地教育生态的良性发展。但是,不少农村地区的优秀教师和优质生源,并没有因为奖教助学基金会的存在而停止流失,那些教学能力强悍的老师,有的直接放弃基金会的奖励而去其他学校任教,于是就出现了教育领域“孔雀东南飞”的现象。
奖教助学基金会的作用和成效,其实不是看每一次教师节来临的时候奖励出去了多少钱,而是要看相关学校在奖教助学的作用之下到底能留住多少优秀教师,留住多少优质生源,如何避免农村山旮旯学校被撤并,杜绝农村地区十室九空的“空心化”尴尬。
农村学校学生人数不断减少,不外乎两种情况。
其一,当地师资力量足够强悍,但当地居民在“作死”之下把自家的孩子全都接到城里就读。十多年前,一所离我家三公里左右的学校,该校教师队伍特别强悍:不少教学能手来自这所学校,好几位老师甚至可以去各级各类学校开优质课、观摩课,该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在整个乡镇之内都算得上首屈一指。
但在十多年前,“万苗”(网络贸易)特别盛行,那些在“安福”(一个贸易场所)赚到钱的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到城里的学校就读,美名其曰“舍不得让孩子在乡下受苦”。不出所料,这所曾经创下不少辉煌的山旮旯学校,教师平均年龄低于28岁的学校最终被撤并,学校所有的老师分流到其他学校,这所学校所剩无几的学生被安排到离家较远的隔壁村所在的学校,这些可怜的孩子上学的路程翻了好几番。
“如果这所学校能够恢复过来,如果原本在这所学校的那些老师依然坚守在这里,哪怕让我吃翔我都愿意!但是我们村里的一大批老人去了好几趟教育局想要请愿,但人家都以学生人数不多为理由直接把我们劝说回来,造孽啊!”当我和那个村里的几个老人坐在一起闲聊的时候,老人的眼睛湿润了,我猜测,他当时眼眶的碱度必定超标。我想,如果当地群众如果能够达成共识,他们的力量如果能够拧成一股绳,在留住一群生源数量方面“做足功课”,那所学校被撤并的可能性就会变得微乎其微。
其二,师资力量流失严重,留在农村基层学校的大部分是“老弱病残”、“歪瓜裂枣”。奖教助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当地的教育焕发出无穷的生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一所师资力量极端匮乏的学校,一所教师师德存在严重短板的学校,如何让家长信任?家长不信任哪来的生源数量和质量?
奖教助学基金会,想要吸引优秀教师加盟,一方面,可以吸引当地或者外地的优秀教师来学校任教,要让学校的每一个老师都有一种以校为家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一所吸引优秀教师的学校,必定不是一所“帮派林立”、教师之间互相搞对立的学校。另一方面,动用当地所有的人脉资源把“师渣”清理出去,对那些师德沦丧、连最基本的职业道德都不遵守的老师直接按下“清除键”,相关学校的口碑就会如同某些中老年人的血压一样蹭蹭蹭往上冒。
不管是怎样的奖教助学组织,“奖”是手段,“守”是一种过程,“昌”才是最终目的,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