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报讯:航空工业是先进制造业的集大成者,是高科技产业和人才密集型行业。当前,航空工业正处于改革发展和创新转型的关键时期,为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航空教育体系是航空院校和企业的共同责任。近期,中国航空教育学会召开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和常务理事会一次会议。来自航空企事业单位及航空高等院校的院士、专家围绕“培养具有航空特色的卓越工程师,打造创新人才高地”进行了深入研讨,为加快航空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推动航空科技创新共商发展大计,齐绘美好蓝图。新时代要有新担当、新作为,新时期的中国航空教育学会以服务国家战略、打造航空科技创新人才高地为核心,坚持教育与航空科技创新融合、教育与人才培养引进融合,着眼全局、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全面建设航空强国的新征程中彰显学会的时代价值,为航空教育事业发展和航空人才队伍建设贡献新的力量,为航空科技创新作出新的贡献。现将各位院士、专家发言集萃、精彩片段分享给读者。
孙聪院士 航空工业科技委副主任、中国航空研究院院长 中国航空教育学会理事长
要充分发挥航空教育研究前瞻性和引导性作用,以服务国家战略、打造航空科技创新人才高地为核心,坚持教育与航空科技创新融合、教育与人才培养引进融合,积极组织关键领域、学科建设和专业理论研究,促进校企之间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的无缝对接。要发挥学会的窗口和纽带作用,搭建校企紧密合作通道,联合实施精英工程教育,培养卓越工程师,以多学科交叉引领技术变革,推动科技创新发展,打通高校、企业的人才壁垒,逐步形成“学校育人、企业用人、供需对接、按需培养”四位一体的合作机制。
吴光辉院士 中国商飞首席科学家 中国航空教育学会科教产教融合分会主任委员
在大飞机的研制过程中,我们积极开展与高等院校的产教融合,开展国产商用飞机进校园,实现技术对接,启动了先进材料创新联盟。通过走访国内航空领域高等院校,发现、挖掘和提炼国内高校的技术保障,为推动航空事业与大飞机事业提供最广泛的力量支持。未来,持续推动航空教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推动航空教育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发展,推进高校与航空企事业单位的对接,推广航空先进技术,促进产学研结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曹喜滨院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航空教育学会副理事长
航天轨道飞得越来越低,航空飞得越来越高。航空航天从实际功能来说也是一体的,始终是一体化发展。要强化沟通机制,发挥平台优势,在活动安排及学术交流方面围绕空天结合领域开展交流。
吕卫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中国航空教育学会副理事长、研究生教育分会主任委员
把握校企协同育人内涵,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格局。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打造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基地,以重大项目为纽带,深化校企合作,依托先进飞行器、大飞机、航空发动机、深空探测等领域的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鼓励导师以校企合作科研项目经费培养博士生;以联合实验室为载体,打造一批高水平科研平台,为高水平科技创新奠定坚实基础。拓展校企协同育人途径,针对行业紧缺人才和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建立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招生、联合选题、成果共享,创新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
徐东来 中国航空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中国航空教育学会国际化人才培养分会主任委员
坚持创新驱动、寻找和培育新质发展动力是航空研究院的使命担当,科技创新是航空研究院的第一任务和第一责任。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新时代航空工业卓越工程师的新理念新内涵,遵循“工程出师、事成卓越”理念,健全完善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揭榜挂帅”机制,严格“卓越”标准,将优秀人才遴选出来、培养起来、作用发挥出来;积极开拓航空科技国际化人才培养新局面,为航空科技创新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马论 中国航发人力资源部部长、中国航空教育学会副理事长
当前航空领域、特别是航空发动机领域的人才力量,还难以满足事业发展需要。亟需航空教育学会发挥平台优势,扩大协同效应,最大限度整合学校、企业以及全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加快突破战略性、前瞻性、关键核心技术,集中攻克“卡脖子”难题,加快提升航空领域系统集成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在人才联合培养方面,积极搭建航空领域工程硕博士培养方面信息共享、资源共享和经验共享平台,积极探索工程博士培养的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
詹浩 西北工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中国航空教育学会副理事长
立足航空技术和产业变革趋势,加快引领未来的航空领军人才队伍建设,是企业与高校共同的责任。要充分发挥航空教育学会作为航空教育领域全国性的学术性团体的平台优势和集聚效应,加强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三方面科技力量的协同,形成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协同发展;建立以航空事业为主题的思政教育平台,培养航空人才的行业自豪感和归属感,不断为航空科技创新人才高地培养后备军。
刘宇雷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航空教育学会副理事长
卓越工程师,尤其是工程硕士、工程博士的培养是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上,影响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变量。各高校与企事业单位要共同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学会为平台和纽带,融合企业和高校优势资源,聚焦科教产教融合、工程硕士博士培养模式、选优配强联合导师队伍等方面加强组织研讨。
蔡二雨 中航文化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中国航空教育学会副理事长、航空科普分会主任委员
航空科普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将在航空教育学会的领导下,发挥航空科普分会的作用,做好航空科普事业。在航空科普对象的选择上要精准发力,提高重点人群的科学文化素质,聚焦青少年群体,组织举办丰富多彩的航空科普进校园活动,内容向科技前端靠拢。在航空科普载体的转换上,要创新思维,培养专业人才,运用多媒体平台,打造航空业界自己的科普网红,开发更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航空科普文创产品。在航空科普场景建设上,建设航空科普研学基地、航空科普沉浸式体验场馆,扩大航空科普设施场所的服务功能。
薛洪宇 航空工业沈飞副总经理、中国航空教育学会常务理事、职业教育分会主任委员
新时期要加强航空职业教育发展力度,聚焦做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这条主线,着力在职业教育理论方法创新、深化分会建设和加强会员单位间协作交流三个方面下功夫,充分发挥平台优势、人才优势和基础优势。航空工业沈飞作为航空装备制造的主要单位之一,具备坚实的专业基础和技术底蕴。我们要发挥主机牵头作用,为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成才提供事业发展平台。沈飞也培养了多位大国工匠,目前拥有80余位国家级技能人才,在专业建设和技术创新方面发挥领军人才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同时,沈飞具备完善的教材开发体系、师资队伍体系、课程体系和专业的实训基地,为后续卓越工程师队伍的培养,以及建设一流企业、打造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