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级考生之间固然存在竞争关系,但这是一种各凭本事、力争上游的良性竞争,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恶性竞争。
近日,52岁的鲁新林来到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报到,成为该校历史上年纪最大的新生。有人称赞他“活到老学到老”,也有人质疑他“浪费教育资源,应该把机会留给年轻人”。
原本以为,52岁大叔凭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学,这是一个多么鲜活的励志故事。万万没想到,在一些人眼里,这竟然也会成为被诟病的原因。52岁的大叔上大学,是不是“挤占”了别人的资源?或者说,年纪大的人,是不是应该自觉为年轻人“让路”?
所谓“浪费教育资源”“把机会让给年轻人”,背后暗含的一个大前提是:教育资源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数值,一方多了,另一方就会少,年纪大的人“占用”了,年轻人就会“少用”。这是一种典型的“零和博弈”思维。
可是,接受教育是一场“零和博弈”吗?显然不是。首先,高校招生指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些年来,我国各类高等院校的招生规模总体上呈扩大趋势。换句话说,上大学、上好大学的机会是不断增加的。同级考生之间固然存在竞争关系,但这是一种各凭本事、力争上游的良性竞争,而不是你“死”我活的恶性竞争。
实际上,很多大学包括一些双一流大学,每年都有招不满的名额。当然,这并不是想说,只要想上,人人都有大学上。而是想陈述一个简单的事实:自己考不上大学,其实更多应归因于“自己考不上”,而不是因为“别人考上了”。
反过来说,处于体力、脑力巅峰时期的年轻人,在高考中还输给大叔,难道不应该好好反省一下自己吗?技不如人,就要愿赌服输。如要竞争,就凭自己的本事去挑战。
稍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多,社会整体素质就越高。整体素质越高,能为社会做出的贡献也就越大。这也是人口红利的含义之一,不仅仅指人口多,而且指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口比例高。因此,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学习,如“朝闻道,夕死可矣”等。这些年来,我国更是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倡导建设学习型社会。从国家层面来说,这有利于提升人口素质,扩大人才资源;从个人层面来说,这有利于提升个人素质、拓展人生可能。利人利己,弊从何来?
退一万步说,受教育是每一个公民的合法权益。既然法律没有给参加高考设置年龄上限,那么,“大叔”“大妈”就都有资格报考,任何人都无权干涉。而对于那些想象出一场“零和博弈”,并要求别人“让”着自己的人来说,他们还没上考场就已经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