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9月15日召开新闻发布会,会上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表示,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促进公平、规范管理、科学精准”的原则,先后开展了两轮清理和规范高考加分工作。明确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等五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指导各地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进一步降低加分分值。目前,已取消五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逐步取消95类地方性加分项目。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少数民族加分更加精准。
教育部发布会
既然现在的高考有加分政策,那么古时候的科举制度中有没有加分项呢?答案是肯定的,古代科举考试中也有加分项。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古代选举制度中究竟有哪些你所不知道的加分项吧。
一、品德。其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可能就是举孝廉(这里解释一下,汉朝时已经有一整套“分科举人,考试进用”体系,这也是科举制度的雏形,所以放在这里来讲。),孝廉,顾名思义,就是孝顺廉洁,那么达到这个要求且有一定才学的州郡属吏或者书生就会被推荐给中央。这是当时非常重要的选举制度,汉武帝之后,不少高官大吏都是孝廉出身,对当时的政治影响很大。在现代高考中孝顺廉洁虽然不能作为加分项,但是也是属于中华文明几千年流传下来的传统美德,值得我们去弘扬。
古代科举
二、书法。老话常说字如其人,在古代,书法对于读书人来说就如同其脸面,毕竟如果能参加殿试,试卷可能是要给皇帝过目的。作为一国之君,肯定阅字无数,其中不乏名师大家之真迹,若能写出一手超越前人的乾坤妙笔,在考试中一定能所向披靡。据史料记载,顺治九年的邹忠倚、十五年的孙承恩都是用欧阳询的书法字体写的考卷,结果被喜爱欧阳询书法的顺治皇帝看中,选为了状元;康熙十八年的归允肃、二十一年的蔡升元、三十九年的汪绎等人长期临摹王羲之的《黄庭经》《乐毅论》,参加考试的时候,其三人都是模仿王羲之的书法字体写的考卷,结果被康熙皇帝看中,都成了状元;更为传奇的是,在康熙三十年殿试中,考官们原先拟定第一名为吴昺,第二名是戴有祺,但卷子呈送康熙皇帝御览时,康熙帝却被戴有祺一纸漂亮的书法折服,于是朱笔一挥,将戴有祺定为第一甲第一名。
刘春霖真迹
中国科举历史上共产生了500多位状元,其中不乏书法大家,如唐之柳公权(唐宪宗元和三年戊子科状元),宋之宋庠(仁宗天圣二年甲子科状元)、文天祥(宋理宗宝祐四年丙辰科状元),明之杨慎(明正德六年辛未科状元)、吴宽(明宪宗成化八年壬辰科状元),清之翁同龢(咸丰六年状元)、刘春霖(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状元)等的书法作品都令人赞叹不已。史载古代吏部以“身、言、书、判”择人,其中“书”就指的是书法。在古代科举中,要想蟾宫折桂,除了具备深厚的经史功底、卓越的属文能力外,还必须具备相当的书法造诣,否则是不可能高中的。因而,书法可以说是科举考试“加分项”。
赵秉忠真迹
书法不光在古代可以加分,即使放在现代,也一样能为考生的试卷增色不少,特别是文科,如语文,英语,最后的作文配上工整优美的文字,更是锦上添花,想不给高分都难。在一分就能在排名上挤掉几千人的现代高考中,书法绝对是最直接有效的加分手段。曾仕强老师说过:我们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读懂它背后的道理,融入进我们的生活之中。
古代科举制度中还有其他很多奇葩的加分项,如颜值、名字、家族地位等等,这些大多取决于统治者的个人喜好,对于现代高考已经没有什么意义,就不再赘述。最后一句话总结古代科举制度:十年寒窗读书苦,金榜题名最知足。书比羲之貌潘安,状元定是囊中物。
江南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