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在今年8月7日发布的对“关于对学校和教师做双减教育考核制度调整的建议”的答复中提到:落实课后服务经费保障,督促各地各校全面落实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经费主要用于参与教师和相关人员补助,把补助实实在在发放到教师手中,激发教师参与课后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此外,目前全国约有95%的县区建立了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31个省份制定了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通常指的都是各级财政将课后延时服务保障经费纳入年度预算予以保障,既然全国大约95%县区建立了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为啥很多学校还收取课后延时服务费用呢?
相当多的参与课后延时服务学生的家长都有这样的疑问,实际上,教育部之前就依据“双减”政策的相关规定明确要求各地可以采取财政补贴、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等方式筹措经费并明确了相关筹措和补助标准。有些经济发达财政实力雄厚的地方完全采用财政补贴的做法,无需服务性收费或代收费。
经济不是很发达或欠发达地方纳入年度预算的课后延时服务经费除了县(市、区)级财政投入之外,省级财政还会根据服务开展和财政投入情况安排奖补的资金,无论是县(市、区)级财政投入还是省级财政奖补投入,也都是保障经费中的部分而已,主要还是用于确保开展服务所必须的场所、设施等费用。
学校向学生直接提供课后延时服务是可以收取服务性收费,公办学校课后延时服务性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按照成本补偿和非营利性原则制定收费标准,用于弥补服务成本不足。只是现在很多学校收取费用并没有严格按照相关规定执行,也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的跟进,因而各地收取的费用普遍较高而且差距很大。
也有不少学校缺乏开展课后延时服务的诸多条件,有可能会引入第三方机构,对经教育主管部门批准引入学校的第三方机构提供的课后服务可以收取代收费,也是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并依据第三方机构的服务条件、服务内容、服务时间和服务成本等制定收费标准,而且应当在费用收齐后立即全额一次性划转给第三方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