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学习应该是宽松的,也是让学生变为社会人,但是在目前就业压力之下,大学生活俨然成为高中生活,大学生的压力也很大,其中两个最为显著的大学生压力来源于大一通识课之后的专业分流的竞争,另一个就是为保研追求绩点让大学四年重回高中生活。
目前实施的双减,取消了教培机构,但并没有真正减轻教学压力,完全是因为各所学校激烈的竞争导致,加之部分地方的教育部门的一些隐藏的评比,更是加剧了教师之间的内卷,学生的课业负担并没有因为双减而变得更轻松。
有家长说,在他们本县有2所小学,教育局为了提升其竞争性,又增加了一所小学,这样三所小学之间的老师拼命给学生布置作业,因为教育局要对这三所小学进行考核,如果成绩落后,会有相关的处罚措施,所以每位老师也不敢让学生闲下来。
按理说中小学学生竞争激烈是因为要考重点学校,高考要要重点大学,但是现在的大学学习高中化也很明显,埋头做题、刷绩点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生活,这不是一种好的导向。
其实何止专业分流让大一新生读成了高四,为了顺利获得读研究生的机会,相当一部分同学大学四年紧紧围绕成绩,追求绩点,把整个大学读成了“高四”,但这能怪孩子们吗?怪学校吗?努力学习有错吗?又错在哪里?这不能简单地下结论。
很多学校的大类招生的确是一个坑,这些大类里面有极少数的好专业,其他都是天坑专业,家长和考生在填志愿的时候,并不知道,学校也宣称等到专业分流的时候,根据个人意愿来选专业。
但是事实并非如此,等到你明白的时候,或许已经晚了,大一的成绩不好,只能接受到天坑专业的命运。所以造成目前大一新生入校后,大学的学习压力甚至比高中还要大。
同样现在想通过考研进入双一流大学可以说是达到了几百人竞争一个名额的程度,所以很多大一新生一入校就为等到获取考研推免的资格而认真学习,很多推免生的学习辛苦程度并不亚于高三,刷绩点成为他们的日常。
这两种病态的现象,都是为了争取一纸名额,并非是大学生们真心实意的想搞研究,大学应该是学术启蒙和学术训练的地方,不仅仅是学习基础的专业知识的地方;大学除了学习,还应该有思想自由驰骋,有世界观价值观养成,有自立自强的精神,要锻炼与人相处,了解社会规则。
都考到985了都是学霸,大学还向高中这样搞,都没心思思考很多事情了。成绩在好都有高低,最后演变成相互残杀。按我理解应该是设定一个分,达到了,就可以在大类里随意选专业,而不是排名。
大学累起来比高中还厉害,部分课程难度大,科目还多,当然没人逼你了,全靠自觉,要么狂学,为了某种目标,要么躺平,混毕业,都是成年人了,自己的选择自己负责,但是总的来说,大学生之间的内卷也在加剧。对此大家有何看法?可以在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