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可谓是一个漫长而辛苦的过程,虽然光是看教材,可能会觉得很简单。可事实上,考试的竞争十分激烈,倘若你只会书本上的东西,估计就只有“送分题”才能得分。
或许这也是老师们存在的意义,大家都学同样的教材,不同教师分享出的东西,却能让同学的学习效果完全不一样。有时课堂笔记所记下的内容,反而才是考试的关键。有位学生的笔记引起了很多探讨。
中学生“高配版”语文笔记火了,不出书真是“屈才”
在很多同学看来,“咬文嚼字”是非常麻烦的事情,不过语文作为重要的主科之一,在任何考试里都不可低估。
现在这一科目的地位又明显提升,对于知识含量和学习内容的难度,都有所增加。在部分省份的课本里,古诗词、文言文和文学常识,比重大为提高。
有位中学的笔记,真是叫人大开眼界,不仅写下很详细的知识点,还配以生动形象的插画,可谓是“高配版”笔记。
比如,他给几位古代诗人做了对比和总结,先写出时期、别名、代表作品等关键信息;再标记上重要的事件经历。
后面还不忘附上“职业生涯”、个人典故和外界的评价。内容可以说是非常详细了。而密密麻麻的文字难免让人感觉枯燥。
所以他在每页的空白处画上相应的人物形象,旁边还配上他们最为出名的句子。看到这样的笔记,不少人感到“震撼”,直言:不出书真是屈才。
想想自己那潦草而粗略的笔记,差距太大了。在这样富有趣味的表现方式下,相信很多学生会更加轻松和便利地记住其中的知识点。可是,也有很多人反而“泼冷水”。
笔记近乎完美,可为何同学们“嗤之以鼻”?
这样认真又生动的笔记,属实很难得。包括那些小插图,也是根据所写的内容而精心设计过的。别说,如果真能出书的话,一点不比那些课外材料差。
就连美术老师都忍不住过来围观,这学生肯定有潜力。但是这样近乎完美的笔记,为何反而被许多同学“吐槽”呢?大家列出了几个原因。
首先是完成的过程耗时耗力,不适合中学生。有人直言“这种方式只适合时间充裕的小学生”,对于学习节奏快的阶段,光是完成作业已经要抓紧时间了。
其次,如果在课堂上这样做记录,就更不现实了。老师在课上讲解的内容非常关键,一边理解一边做笔记,已经很考验能力。
其实你会发现越是学习好的同学,越不介意笔记是否工整和完美,最重要的是把“精髓”完整地写下来,不能分散注意力,必须在课上理解老师的讲解。
再次,抄写的这些内容,很多都是书上或者复习资料里有的,没必要非去手写。有这功夫或许可以花在更值得的地方,这样的学习效果未必多好。所以有人总结成“中看不中用”。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这样的情况,有些学生确实一定要经过自己的手抄,才能轻松记忆其中的知识。对他们而言,算不上真正意义的“浪费”。
学生写笔记时,没有绝对的标准,主要是看学习效果
笔记绝对是中学时期非常重要的辅助方式,对于理解课程内容的来龙去脉,提升复习的效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学生之间做笔记的方式可谓千差万别,比如使用的笔记颜色吧,有人“千篇一律”只有一个色;有人却能用好几种记号笔标出不同内容。
有人工整如同印刷,有人却堪称“草书”,基本上只有他自己能看出写的什么字。家长们不必对学生在这方面提过多要求。
笔记只是途径,而不是最终的目标,主要还是要看他们到底能否借助笔记得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而且有个问题很多同学忽视了,就是写完的内容有没有及时翻阅并记在脑海里。
【笔者寄语】考试以学生的作答为准,说到底看的是学习的结果,至于过程如何其实并不重要。大家不能捧着笔记进考场,无论写成什么样子,一定要真正记住知识。
再者,一些插画可以增加趣味,但千万不要本末倒置。对于一些课本里的人物,我们除了学习他们的作品,也要了解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