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让人民满意: 高校做到了什么程度?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都是百姓心中事。教育不仅是国家大事,还是天下大事,更是家庭大事。谁家不关心教育,有谁不想孩子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教育牵动着亿万家长的心,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莫不如此。

相关研究显示,教育居然是影响出生率的重要因素。二胎政策出台之后效果平平,三胎政策出台之后效果仍然不尽如人意。在比较相对富裕的时代,出生率为何反而不及以前?原因之一,教育成本太高,也就是生得起,养不起。

新的三座大山说法已经多少年了?其中就有教育。本来教育与医疗、住房成百姓难以承受之重,可是又增添了新的烦恼。一些家庭“砸锅卖铁”让孩子大学毕业了,然而又遇到就业困难,有的继续在家里啃老,不堪重任再加一码。

为何出现这种情况?许多人认为,原因之一是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一方面一些单位无人可用、一方面一些毕业生无业可就,出现了资源错配。原因之二是一些专业供过于求,大大超出社会吸纳能力,毕业生变成了闲置“资源”。原因之三是盲目扩招造成教育质量下降,大学文凭今不如昔,一些用人单位鉴于使用效益不高而不愿使用。这就是说,人们对高教并不那么满意。

面对如此情形,某些“教育界人士”就是不承认,说什么不是高校毕业生过多,而是社会吸纳能力不足,应该提高社会吸纳能力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这就有些削足适履了,要求整个社会服于务高校,而不是高校服务于社会。还有的说,与某些国家相比,我国的高校毕业生远远不够,可是他们却绝口不提我国的高考总录取率已经达到90%以上,高于所有国家。又有人说,不是高教质量低了,而是高校毕业生数量多了显得没有原来那么珍贵而已。说来说去,这些人把自己都绕了进去,着实可笑。

我们是人民至上的国度,人民满意早就是教育的根本目标。教育如何发展,应该尊重人民的意见,满足人民的愿望,得到人民的认可,而不能由某些“专家”自说自话,更不能由“专家”一意孤行。因为这是国家大事,家庭大事,天下大事,必须服从人民的意志。

高校毕业生是多了还是少了,高教质量是低了还是不低,都有了事实上的结论,所以争论已经结束,看一看相关权威机构出台的各种规定就知道。早在10年前,出台了全面提高高教质量的意见,提出了内涵发展概念。几年前,更是提出“以本为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要求本科教育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显然,这是间接承认了本科教育曾经出现过背离常识、背离本分、背离初心、背离梦想的现象。至于专业设置和人才供给结构更是处于紧锣密鼓的调整之中,年年都有新动作。

为了满足各行各业对人才的高质量需求,各方都在努力,要求高校领导注意力要首先在本科聚焦,教师精力要首先在本科集中,学校资源要首先在本科配置,教学条件要首先在本科使用,教学方法和激励机制要首先在本科创新,核心竞争力和教学质量要首先在本科显现,发展战略和办学理念要首先在本科实践,核心价值体系要首先在本科确立。

但是,仅此并不够,如果不是着眼于让人民满意,无论是集中多少精力、配置多少资源、创造多少条件、改进多少方法,也有可能南辕北辙。现实当中存在的某些现象,并不是没有要求,没有规定,没有标准,而是一些自诩为教育专家的人,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科学合理的规定之上,实际上偷换了科学合理要求的内容。在这种偷换之下,一些高校的发展与管理只是按照某些人的愿意行事。显然这不是人民满意的应有之义。

人民满意,就是让绝大多数人满意,首先是让受教育者满意,其次是让用人单位满意,最终是让整个社会满意。如果高教只是让高校自我满意,让教授们满意,而不管教育者是否满意和用人单位是否满意,那么就不是人民所需要的教育。

高教要让人民满意,就得牢牢扎根于中国大地,始终从中国实际和中国国情出发,坚持为我国社会培养人才,而不是模仿别人和别人培养人才。高教要让人民满意,就得突出问题导向,存在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从而步步推进高教上台阶。比如前些年大力整治学术腐败、这几年综合治理“五唯”问题、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实行师德一票否决、每年调整专业设置、实施双万计划,还有正在推进的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都是如此。

网友们,说到底,高教要让人民满意,高校就必须真正明白我国的高校应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关键问题,并将相关要求付诸行动。怕就怕一些人以专家自居,另搞一套,跟着别人的节奏起舞,现实当中的许多问题正是如此而生的。不知你们对此有何看法,欢迎留言讨论,供阅读者欣赏。谢谢阅读与关注。

(本文为原创,“教育透镜”首发和唯一发布;本号未在其它网站设立相同名称的账号或其它账号;文中资料与图片源于网络,如有不妥,请联系删除)。

延伸阅读:

高校毕业生就业:连续20年形势严峻,该不该反思高校发展模式?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3个深层原因暂时无解,其中1个原因极为常见!

高校毕业生就业:为何年年三令五申“四不准”?

生源开始“枯竭”,某些大学为何还在扩大规模?

“老外”直言,国内高校把工作重点搞错了:说对了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