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班长?
你知道,什么是班长吗?
“班长就是权力,让他站着他就得站着,让他坐着他就得坐着。”
三年级的成成宣布了——班长之位,他志在必得。
围绕着武汉市长青第一小学三年一班的一次班长竞选,纪录片《请为我投票》,也正式拉开了帷幕。
纪录片导演陈为军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
因为真实的力量,最直戳人心。
就像《请为我投票》,一场几个8岁孩子的竞选,却让无数成年人看得冷汗直冒。
才艺表演上的“舆论战”
“我是好学、能干、为大家带来快乐的晓菲……”
音乐室里,班长候选人之一的许晓菲,声情并茂地背诵着自己的发言稿。
沉浸在自己小世界里的晓菲,全然没有发现,她的竞争对手成成,一直在窗外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她。
听完了晓菲的演讲,成成跑回课室,抓住一个平时和他玩得好的同学耳语:“等一下,晓菲表演的时候,你就去起点哄。”
这时候,晓菲全然不知等待着她的,是怎样的一个舆论陷阱。
“晓菲晓菲,最爱犟嘴!晓菲晓菲,打倒晓菲!”
刚站上台的晓菲,窘迫地东张西望,她忍了又忍,还是没忍住夺眶而出的泪水。
软弱的她,成了这场竞选的第一个炮灰。
这时候,成成站出来向晓菲道歉了。
他说的却是:“我代表罗雷向你道歉。”
罗雷是谁?班级的前任班长,富家子弟,班长的另一强有力候选人。
成成轻飘飘的一句话,不仅立住了自己的正面形象,还泼了罗雷一身脏水,一场舆论战打得“漂亮”极了。
同样的手法,他也用在了罗雷身上。
在罗雷上台表演之前,成成也联合班上的同学起哄。
“罗雷罗雷,最爱打人!罗雷罗雷,欺负别人!”
几句话,又让罗雷下不来台。
唯有成成自己,高歌一曲,挑动了全场的气氛。
能说会道的他,还安排了两位“小歌迷”上台拥抱,表示自己在班上人缘极好,是班长的最佳人选。
八九岁的成成,一套连环拳下来,连饱受社会毒打的老油子都要自叹不如。
一掷千金为班长
竞选之前,老班长罗雷斩钉截铁地拒绝了父母的帮助:“不要控制别人,我要靠实力。”
但眼看自己的地位要被成成夺去,他还是接受了父亲的帮助,邀请班上的所有同学去坐轻轨。
2007年,轻轨在当地可还是个稀罕物。
“你不要说是免费的,你要说,是你请班上的同学去坐轻轨。”
母亲几句简单的话,直击痛点,让一趟轻轨之行,成为了罗雷的“拉票之旅”。
等同学们心满意足地走下轻轨,坐上回校的大巴车。罗雷拿着塑料做的大喇叭,唱起了那一首他在才艺表演时没唱完的那首《童话》。
现在,没有同学再让他下台了,大家都笑嘻嘻地围在他身边,你一句、我一句地呼应着。
罗雷,终于成为了绝对的C位。
而成成,则坐在大巴的最后一排,他安静地看着窗外,没有加入大家的合唱,也没有人知道,他那时候到底在想什么。
管理者和统治者
班长竞选人之间的“斗争”在一对一辩论环节达到了白热化。
成成的劲敌是罗雷。
“我如果当班长,我不像罗雷,他是班级的统治者,而我是班级的管理者。”
统治者,管理者。这样的词汇,对于三年级小朋友,无比陌生。
这些不过都是成成父母教给成成的“制胜秘诀”,抓住罗雷爱打人的弱点,渲染罗雷暴力统治者的形象。
但罗雷的父亲早已教会了罗雷应对的方法。
“你要是没犯错,我会打你吗?”
在父亲的谆谆教导下,罗雷挺直腰板,把暴力,说成了管教。
甚至于,父亲还教了罗雷一道杀手锏,教他指出成成之前宣称会投票给自己,是一场骗局,彻底破坏成成此前的正面形象。
让罗雷赢了辩论还不够,罗雷的父亲还为罗雷准备了送给同学的小礼物。
在辩论大获全胜和糖衣炮弹的双重攻势下,罗雷连任班长成功。
胜利者欢喜雀跃,失败者涕泪连连。
直到影片的末尾,我才从他们的眼泪里,窥探出一点小学生本该有的纯洁天真。
真正的收获
在影片的末尾,老师说:“他们在这里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这些财富在他们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他们收获了什么呢?
是诋毁同伴、是拜金、是用手里的资源去扭曲本应公平的规则?
小孩子有什么分辨能力呢?
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着家长的灌输,在家长的带领下,相信“这样做就能赢”。
而这些,恰恰是这部纪录片里最讽刺的一面。
不应成为巨婴的我们
家长们这么热切地希望孩子成为班长,仅仅是希望孩子获得一次竞选的胜利吗?
不是的。
家长们也觉得,当“官”是一件好事儿。
只是在追逐的过程中,家长们忽略了优秀的人格比竞赛的结果更加重要。
《请为我投票》,是一部15年前的纪录片。
15年后,我们有变好吗?
很遗憾,并没有。
大学校园里,官僚主义盛行。
一个干事问另一位学长,要不要开会。
都能被拎出来大骂:“杨主席是你们直接@的?现在你是在叫学长?我不想看第二次。”
这是哪门子的杨主席呢?
不过就是资历稍微深厚点,事情办得利索些的学长罢了。
前不久,更有某小学一个班级51人,却有53个班干部的新闻冲上热搜。
灯长、户长、班长……可以说是“全员皆官”了。
家长只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官”可当,不惜给老师悄悄送礼。老师接受了西方的赞赏教育,也默许了学生的“封官进爵”。学生呢?他们只会模模糊糊地接受了,“当官才有出息”的潜规则。
心理学家奥利弗·詹姆斯在《天生非此》中提到:“父母的言传身教、身份认同,给孩子在最开始的世界里,描绘出模糊的轮廓,这会指引他,慢慢地长成父母所期望的样子。”
在耳濡目染里长大的孩子会长成什么样子呢?
他们理所当然地学会了拉帮结派、玩弄手段,长成一代不懂反思,精致利己的巨婴。
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看见的,是不正当的竞争。他们又怎么可能从中学会高尚的人格?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不能把成人世界中的观念、原则和各种关系机械地搬到儿童的世界中去。”
据调查,在75000名6-16岁的在校学生中,竟然有高达17.5%的学生,患有精神障碍。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眼里常含泪水,心中觉得孤独?
因为他们太早地被父母、师长灌输进一脑子的“社会丛林法则”,他们被告诫,要时刻警惕,要不惜一切赢得竞争的胜利。
童年本该是一个孩子最纯真的黄金时代。
少年郎,本该看春风不愁,看夏蝉不烦,看秋风不悲,看冬雪不叹……
父母的拔苗助长,不是教育,是催折!
让孩子过早接触成年的社会规则,压缩孩子的自由个性和创造力,往往只会让孩子的后续竞争力退化。
孩子可以在班长竞选中落败,但请别让他在人格的比拼上落败。
优秀的人格,比一个班长之位重要千万倍。优秀的品格,不仅影响着孩子的现在,也决定着孩子的未来!
在教育上,父母更应该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父母真挚善良,孩子怎会投机取巧?
父母温柔大方,孩子怎会易怒暴躁?
父母公平公正,孩子怎会小肚鸡肠?
如果一个孩子,早早就丢失了真挚和善良,那他的人生,该失去多少宝贵财富!
别让八九岁的孩子,脸上挂满成年人的世故。
别让少年老成,变为一句最恶毒的诅咒。
· 参考资料:
《我们只能这样长大吗?》,三联少年刊
《全世界的孩子正在失去他们的童年》,爸爸真棒
《<生门>导演陈为军:“真实”是纪录片的灵魂》,四川大学校友总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