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

高中数学止步不前, 成绩提升困难, 究其原因, 这几个方面难逃其一

很多同学在进入高中的数学学习之后觉得数学的难度远大于自己的理解范围,并且回过头来看初中的数学简直不要太简单那么高中数学之所以难的原因是什么?

举个简单的例子,同学们在课堂上听老师的讲解,学习新的内容感觉自己还不错,理解的也到位,但是在练习当中会发现自己对于寻找解题的突破口或形成简单的解题思路以及与学的知识相结合的部分都很难运用起来。这就是所谓的一听就会,一做就错。甚至更多的时候是在解题过程当中有部分的思路,但是容易出现思路的卡壳。并且在解题过程当中考虑不周全而导致思路的偏差或结果的错误更是数不胜数。那么导致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都有哪些呢?

首先,在学习当中处于被动学习。

被动学习的同学,其依赖性会很强,会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这类学生基本上是沿用了初中数学学习的方法,在进入高中之后并没有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方法上的改变。当这种现象在学习中蔓延开来时,才发现其严重性,想要真正的纠正过来,感觉特别的棘手。其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想要通过课堂上的笔记进行反复的钻研,觉得能将自己的成绩或者是对于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这反而降低了其课堂听课的效率。

毕竟课堂上老师讲解题目时形成解题思路的过程,或者是一些关键的细节是需要认真听讲的。这也是同学们稍不注意就会划水的部分。这被动学习可能对于小学生而言影响还并不明显,但对于中学生而言就很严重了,如果保持这种习惯,就很难对数学知识掌握透彻,无法真正理解所学内容。如果仅靠初中学习的用套路的方法来进行解题,那么对于适应变化多端的题型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即使做会了一题同类型出现时也是很难找到破的点,从而导致自己学而不得其精髓。

其次,学习当中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

同学们每天都要在学校上课,难免不对其产生乏味感,于是一部分同学上课没有认真听课,导致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虽然笔记记了很多,但隐藏的问题却不少,导致课后会花更多精力去理解和掌握。甚至都没能产生更好的效果,反而增大了自己的学习量。

而且很多同学课后很少做到及时巩固、总结,只是当任务一般完成作业,并且在做题时乱套题型,对概念、公式一知半解,机械模仿,做对就结束,不多做思考。更有甚者,会有上课不听课,另起炉灶独自学习,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这样的学习效果和学习的效率即便同学们非常地辛苦,花了很多的时间,但是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

第三,不重视基础,学习中基础不扎实而导致的不适应。

在高中的数学当中,知识的关联性更强,而且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要求更高。如果对于基础的内容理解不透彻,也就是在解题过程当中形成解题思路或反应时速度不够快,那么也就意味着对知识的理解基础方面是比较薄弱的。随着知识掌握得越来越多,综合题型出现时,很多同学并不能找到与之匹配的知识点或者是解题的方法,这时候所有的弱点和困难点都一次性爆发,那么对于学习的信心会产生重大的打击。

第四,数学思维较弱,复杂的内容难以搞定。

我们知道,小学数学到初中数学,再到高中数学,它们之间在知识的深度、广度,能力要求都是递增的,要知道中学数学很多地方难度大、方法新、分析能力要求高,需要有变化的思维。那么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需要将这些内容进行合理的分配和总结。针对不同的题型,其区别点在什么地方?其核心的方法和步骤是否已经能够熟练使用也是决定学生思维是否得到提升的关键因素。比如二次函数的最值问题,就含有参数的一些问题等,如果考虑不全,就会丢分不少。

最后,在学习当中不能做到举一反三。

我们通常所说的做会一题,做会一类题。课堂的学习只能让同学认识到知识的概念、公式、法则等的由来,但如果不在课下巩固深入,就很难掌握到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尤其是缺乏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导致只要题目稍有变化就可能不会做。这是针对做题过程当中其运用的方法和技巧,涉及的知识考点都要进行细致的分析和总结,才能将同类的题型也轻松搞定。

综上所述,在高中数学学习的过程当中想要做到学习上有所提升。那么在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上就要有所改变,特别课堂效率是对于同学们来说尤为重要的核心内容,并且通过学习之后进行举一反三的训练以及归纳总结,能更好地帮助同学们理解所学的知识,提高知识的应用能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