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推进新时代科普是强国之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发展素质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

国家科普能力表现为一个国家向公众提供科普产品和服务的综合实力,主要包括科普创作、科技传播渠道、科学教育体系、科普工作社会组织网络、科普人才队伍,以及政府科普工作宏观管理等方面。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实施《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树立了新时代大科普的新理念,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教育的大格局。“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

新时代的教育正努力实现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当然包括科学素质教育。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规范了科学素质建设,推动了教育改革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己任,把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目前,我国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截至2021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学校52.93万所,在校生2.91亿人,专任教师1844.37万人,各级教育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科学教育在教育内容中占的比例增加、难度增大,科学教育不仅建立在计算机、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科学技术基础上,而且也建立在脑科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基因组学等前沿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的基础上。教育同广泛深入的科普挂钩,提高了科学性,拓展了受众范围。

在科技创新上,2021年,全国共投入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27956.3亿元,比上年增加3563.2亿元,增长14.6%;全国基础研究经费1817.0亿元,比上年增长23.9%。2022年中国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1位。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量子计算原型机、三维量子霍尔效应、凯勒几何核心猜想等科学前沿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突破,在新一代超高强度钢、异构融合类脑计算芯片、人工合成淀粉等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已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要进一步走向创新型国家前列、跨入世界科技强国,需要培养更多适应高质量发展、高水平自立自强的各类人才。目前,我国人才队伍快速壮大,全国人才资源总量从2010年的1.2亿人增长到现在的2.2亿人以上,其中专业技术人才从5000多万人增长到8000万人以上。各类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达到480万人年,居世界首位,我国已经拥有一支规模宏大、素质优良、结构不断优化、作用日益突出的人才队伍,人才工作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青少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在2020年就强调,“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

我们新时代的科普工作者,就是要着眼于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有效地开展科学技术普及教育,大量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直接服务于建设教育、科技、人才“三大强国”的宏伟目标,这是多么伟大而光荣的历史使命!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研究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