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从诞生之日到如今已经有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和平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和文学奖,一直被视为科学界的最高荣誉。而我国的科学家、学者在诺贝尔获奖历史上,仅有屠呦呦教授获得过以及知名的文学家莫言先生获得过文学奖。以及知名的文学家莫言先生获得过文学奖。
诺贝尔奖在评选上主要倾向于原创性的基础科学发展,对应用性的成果没有那么重视。结合我国的发展现状,在应用领域一直是我们的重点发展方向,而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则一直是我们的短板。我国众多的科学家中,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科研成果最有希望获诺奖的两位科学家或许就是这两位,他们一位主导南科大,一位引领着西湖大学的发展。
薛其坤院士
薛其坤是我国著名的物理学家,曾经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现如今是位于深圳的一所创新型高校:南方科技大学的校长。薛其坤院士先后担任过国家纳米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院长等重要科研单位的主要负责人。
薛其坤院士在其科学研究的生涯中,主要研究方向为表面物理、低维纳米结构和薄膜的控制生长与量子效应、极低温强磁场和自旋极化扫描隧道显微学。其最主要的研究成果是2013年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该研究成果的发现,主要解决了两个大的问题:①使得在零磁场的条件下应用量子霍尔效应成为可能;②这些效应可能在未来电子器件中发挥特殊的作用,可用于制备低能耗的高速电子器件。
量子霍尔效应是凝聚态物理的重要研究方向,而薛其坤院士“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一重要的发现解决了诸多难点,这项研究的发现使其在2016年获得未来科学大奖物质科学奖;201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20年获得菲列兹·伦敦奖,薛其坤院士该奖项自1957年该奖设立以来,首个获得这一荣誉的中国科学家,第二个来自亚洲地区的科学家。
施一公院士
施一公院士是我国目前最顶尖的结构生物学家,与薛其坤院士一样,施一公院士也曾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在2018年,施一公院士辞去清华大学副校长一职创立西湖大学并成为西湖大学的首任院长。
施一公院士曾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建系以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闻名世界的结构生物学家。主要研究运用生化和生物物理的手段研究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细胞内生物大分子机器的结构与功能,解析了真核信使RNA剪接体关键复合物结构,揭示了活性部位及分子层面机理。
2013年,首次在RNA剪接通路中取得重大进展,为揭示生命现象的基系统地揭示了哺乳动物、果蝇和线虫中细胞凋亡通路的分子机理,主要的研究成果运用于治疗癌症的药物研发,为开发新型抗癌、预防老年痴呆的药物提供了重要线索。
施一公院士和薛其坤院士,一位是我国生物学领域的著名科学家,在细胞研究领域有着卓越的贡献;一位是物理学领域的科学领头人,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如今两位著名的科学家又分别带领着两所创新型的高校快速前进,他们会是我国在诺贝尔奖领域新的突破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