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70年以前的农民,读书都是比较少的,那个时候家里是不支持读书的,也就是“读书无用论”。父母宁愿孩子多干点活,多挣点工分,也不愿意送孩子读书,因为在他们心里,读书没有用。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分子越来越吃香,70后的农民,开始意识到读书的好处。因此对于孩子教育的问题开始变得格外重视,很多农民说自己就是吃了没文化的亏,不能让孩子走自己的老路。他们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上大学,他们认为孩子上了大学,以后才能有出息,干着最轻松的活,拿着高工资。
但是现实却然这些农民很苦恼,终于把孩子供出来了,可是为啥自己辛苦供出来的大学生,还是要走自己打工的老路呢?为啥会这样?
随着全民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前稀有的大学生变得随处可见,甚至有人说,本科学历成了“标配”,本科学历才是找工作的敲门砖。有些不是重点大学毕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可能还面临找不到工作的情况。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非是大学生的错,当然也不是农民朋友的问题,而是开始农民朋友把大学学历过分“神化”了,导致他们认为孩子只要上了大学以后就可以衣食无忧,拿着高工资,工作在高档写字楼,彻底可以脱离农村。因此他们对大学生所抱的期望过高,导致现在孩子不管是否重复自己的老路,都会觉得孩子还是在打工。
还有一点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受教育程度的普遍提高,现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也就是说年青一代的学历最低都在初中以上,在以前,初中学历在农村才能有几个呢?因此大学生自然数量上就非常多。大学生数量多,工作岗位又少,因此大学生也不得的放低自己对岗位的要求,工地上也可以。这也就给了农民一个错觉,上了大学还不是来工地打工?
其实他们虽然在工地工作,却并非是像很多农民工一样,干的是苦力,而是从事技术岗,或者管理岗。与父辈的老路当然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