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之后第一次期中考试#
“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实,最重要的不是改变了老师、学生、家长的学习、生活等行为方式,也不是学校、家庭的责任更大了;而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没有了校外培训机构的辅导的情况下学生的成绩会不会下滑?这才是社会关注的重点。
长期以来,社会性质的校外培训机构铺满大街小巷,从乡村到城镇的中小学生哪一个没有参加过校外培训?学生家长把孩子提高成绩的希望都寄托在“校外培训机构”上,不管是家庭条件允不允许,许多家长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参加“校外培训”,因为家长深知: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家庭困难也不能耽误孩子的“大好前程”。
因此,崇拜“校外培训机构”的家长,在国家推行“双减”政策以后,反而感到了不适应。许多家长担心“双减”政策下孩子的学习成绩下滑,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了怎么办?谁来保证?
家长的担心是可以理解的,当前学生升学压力很大,学习竞争异常地激烈,以初中毕业生50%普职比分流的升学压力来说,哪一个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进入职高学习?面对现实,“双减”政策让部分家长“美好愿望”失去了“校外培训机构”的支持,所以家长的焦虑、迷茫心态我们表示理解,但是,要符合国家的大的环境要求。
那么,国家的“双减”政策推行以来,学生的学习情况究竟如何呢?
11月10日以后,本学期教学时间过半,各中小学都组织进行了本学期“期中考试”。这次期中考试也引起了家长的高度关注,表现出他们对孩子学习成绩的担忧,其实,学校对此次考试也是高度重视,因为本次期中考试毕竟不同于以往。所以,许多学校从期中考试的细节抓起,精心准备,严格考试过程,确保考试成绩的信度。
笔者走访了市36中和市7中、9中等学校,从“学生学科成绩登记表册”的情况来看,学生成绩与往年考试成绩大致相同,学科综合指数基本持平,优秀率、及格率、人均分等成绩指标,与往年相比各有高低。
关于本次期中考试的意义,市9中分管教学的校长肖立昆说:本次期中考试,是落实教育部“双减”政策后的学校的第一次考试,家长关注度很高;老师们也很重视,毕竟是在失去了校外培训机构后,对老师课堂教学的一次检验;更重要的是对那些对“双减”政策持观望态度的人的一个交代。
应该说本次考试过程规范,可信度高,成绩与往年相比变化不大。所以,希望学生及其家长对国家的“双减”政策,没有必要持有怀疑态度。
“双减”政策大背景下,学生课余时间,不再奔波于“校外培训机构”进行补习,回归了家庭,由家长承担起了孩子辅导责任。这对中小学教育来说,这是一次重大的变革,它对中小学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家长赋予了更明确的责任,引导学生快乐学习,有序竞争,幸福成长。
因此,“双减”政策下的学校教学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市7中校长金成林说:今秋的“双减”政策及其相关措施,学校的教学工作安排有了许多调整,比如,学生上下学时间的变化,课后延时服务,课程设置等,学生方面,“双减”政策的要求,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行为方式。
总的来说,“双减”政策的落实,我们切实感受到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变化,而从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上我们觉得有如下一些积极变化。
1、学生学习热情更高,兴趣更加广泛
校外培训机构被强行关停,学生不再辛苦地奔波于各类培训补习班之间,学生有了更多的自己能够支配的时间,学生能够干自己喜欢干的事情。尤其是课后延时服务,明确规定了学生在这段时间内必须用来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决不允许用来上新的文化知识课。
从过去的两个多月的学习活动来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确有所提升,兴趣爱好也更加广泛。
2、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自觉性更高。
学生失去了课外补习的场所,回归到了家庭。没有了外力督促和压力,家长担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会严重下滑。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自律性、自觉性都会很差,而且,没有课外补习,孩子学习会失去方向,学习效果也应该很差。
家长的担心是有道理的。但是,实际情况却与家长的担心不成正比例关系。过去的两个多月里,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明显增强,有一点可以说明问题,那就是学生的学习任务能够积极主动地完成,家庭作业敷衍了事的学生明显减少,老师布置的活动类作业任务,学生的完成率也在95%以上。
3、学生课堂学习效率更高,学习质量不降反升
市36中数学老师陈静说:学校实行课后延时服务以来,学生学习兴趣更加广泛,学习积极性明显增强,从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来看就很能说明问题。
“双减”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为“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就是要减掉学生的“过重”的那部分学习任务,学生学习任务必须在课内完成,一课一得,一课一结。
过去的那种“疲劳战术”、“题海战术”等学习方式,加重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久而久之,学生没有了学习兴趣,学生获取知识靠的就是教师的“满堂灌”、“填鸭式”等方式。现在课堂上学生成为了“主体”,成了“主角”,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不高吗?毋庸置疑,学习效率也不会低。
(撰稿:杜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