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实力的80后宜兴紫砂艺术家你推荐哪位?一直从事艺术品交易的朋友不假思索地回答:王强。王强,出生紫砂世家。父亲以藏养藏做古壶,爷爷做陶器。用王强的话来说:在娘胎里就开始紫砂收藏学习了。只不过,王强并没有满足于“站在父辈的肩膀上”,而是筚路蓝缕,开创了一条“文化紫砂”的创作道路。近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赴宜兴拜访王强,深聊关于他对紫砂艺术的独到追求。
最得意的收藏:曼生壶
有次,王强跟余秋雨喝茶聊天,余秋雨问:你做壶多少年了?王强回答:“我是先学的鉴赏,出生那一刻就开始了,天生自然的鉴赏。”因为家中收藏的,都是重量级的、最好的,时大彬、陈鸣远、陈曼生、邵大亨、顾景舟,应有尽有。长期的耳濡目染,让他对紫砂有了与生俱来的鉴赏力。
那么自己收藏的最重量级的壶呢?王强应声回答:曼生壶。他曾倾囊而出,花800万买了一把曼生壶。“我是最舍得花钱去买壶的。我很珍惜紫砂。愿意用自己所有的积蓄买紫砂。用自己的钱去收藏能感动自己的壶。爱壶,就要实实在在体现你的行动上,言行合一。”“能够承载更多的文化和精神,这样的壶,才是真正的好壶,文化为先。”在他看来,“陈曼生的壶,是有文化可考的,可以从学术的角度去考证,是一种文化符号。陈曼生是真正的文人主导匠人,设计、思想、源泉表现得比较完整。”
“紫砂真正值得收藏的,一个是宫廷方向,还有一个是文人方向。”因此,王强确立了自己紫砂的追求:文化紫砂。越往文化里走,他越是低调,“个人定位是匠人,没有多少文化价值,需要不断地跟老师学习,我的定位就是这样,千万不要本末倒置,以为做两把壶就很厉害。要认清自己。”
对于外界评价他“格局很大”,他也谦称:“我是走了一条捷径,跟全国很多研究这一块文化的专业老师、权威老师进行文化对接,用他们的文化辅助我的创作。一个题材,我们共同设计、相互探讨,造型怎样,一段历史会改变你整个的搭配。”
标志性事件:与童衍方的合作
2021年6月,“曼生遗韵——文人紫砂艺术作品展”在杭州西泠美术馆开幕。王强以国宝重器石鼓为题材制壶,并与国内顶尖的石鼓文研究者童衍方历经十个月的合作,创作了一套石鼓系列紫砂壶。这套文人石鼓紫砂壶,是他引以为傲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是童衍方金石与王强制壶的完美创造。石鼓文,先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得名石鼓文。是国内出土的最早的成篇石刻文物,于唐初被发现,共十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石鼓文天然具备了文学、历史和艺术的三重属性,被历代文人推为国宝。王强多年潜心研究秦石鼓,汲取养分,已具个人面貌之石鼓紫砂。又以童衍方先生的金石篆刻于紫砂,如虎添翼,集文和艺之大咖,社会反响十分强烈。
“跟这些老师做朋友,他们会告诉你很多你不知道的东西。”接触了不同文化领域最厉害的人物,聆听了最经典、最高的认知后,王强悟到:“茶道、书道、琴道,最后的结果就是自然。”他投师普洱专家及古琴藏家何作如,亲自前往云南茶山探访普洱的制作工艺,学习茶道精神,带来了对自身作品的改变;他和文学大家余秋雨来往交流,碰撞出灵光闪现的艺术火花;他跟李祥霆学古琴,藏马维衡最好的古琴……众多文化艺术界大咖,也都成为王强“阿曼陀室”座上宾。当王强把那些大师、学者研究的文化,融入紫砂的语言表达出来,那种火花四溅的艺术创造令大家惊奇又兴奋:没想到自己再熟悉不过的文化,还能绽放出如此充满魅力的一面。
今年,他想来南京办一个展览:“竹林七贤”紫砂展。由南京博物院的“竹林七贤”砖画生发开去,创作七把完全不同的作品,代表每一个人。八大美院的教授参与到创作设计,20多个学生将和王强一起打造“走进博物馆概念”,“让下一代年轻人更深度地接近文化、接近民族文化。”
古壶创新:浸透文化追求
出生紫砂世家,入眼皆极品,又接触到各个文化领域那么多高人,那么,王强的道路想必一帆风顺?并不是!
17岁初中毕业,他辍学了,因为“不知道为何要读书”。他不想读书,只想做壶。凭着一股子喜欢、热爱,他很任性地开始做壶。一晃三年过去,20岁了,他却觉得“之前所学的知识和文化不足以支撑我想做的壶”。于是,他去读成人中专、大专、成人高考,读本科,后期全国统考考了清华的研究生。幸运的是,“17岁就选择了我一辈子为之努力的爱好。”,后来又幸遇名师——他拜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张正中为师,在其影响下,对文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知,也是在他的鼓励下,王强去考了清华,进入再学习的过程。
在清华美院,他恶补最新的设计理念,将传统的认知结合到最新的设计理念。他是复读一年后,踩着分数线进去的。“在班上,文化分理论分我最低。实际操作我排名第一。加上面试就OK。”到了毕业展,美院院长鲁晓波巡展,“一共呆了一个半小时,在我的作品面前呆了50分钟,他说,在我心目中紫砂壶就应该是这样”。王强的毕业作品,同样主打文化紫砂:一组以青铜器概念为主,一组与秦权相结合,体现了当代紫砂对中国文化精髓的思考和表达。
22岁,父亲突然去世,他一下子陷入迷茫,领略到人情世故、人走茶凉的滋味,“觉得自身的强大很重要。于是很努力很努力去做。要做很好的自己。”他把悲伤转换成动力。
他想“做能感动自己的壶”。把自己的生活阅历、对文化艺术的认知都融入创作中,做出“有情感的作品”。
创新是他不竭的追求。古壶创新特别难,他就迎难而上。传统器型中有个潘壶。王强认为,潘壶能一直留存下来,一定是具备它独特的构造美学,潘壶圆满具足,符合“圆融”的佛教思想,且潘壶区为中高矮三款潘壶,给予了这个系列更多的创造性、延续性,深度理解之后,王强用莲的形态介入到高潘的创作中。创作出了形简神完的莲池古式,制出了荷花与高潘壶型体共性之下的优美曲线,其形似莲似潘,泥色是一种淡然无争的沉静,放在那,用与不用都涌出一股清透劲儿。
莲池古式
他的“温良恭俭让五德壶”同样浸透着文化追求与创新趣味。“温良恭俭让”对应五把壶,民国绿、本山绿、紫泥、降坡泥、朱泥,在温和中美好,于善良中润泽,因恭敬而佳宜,又节俭而长存,至忍让方开阔。从原料选择上都以温润为前提,故而每一把壶都无比圆滑润泽,五把壶的艺术气息贯通象征君子五德缺一不可,是中国人待人处事永恒不变的品行准则。
丨温丨
丨良丨
丨恭丨
丨俭丨
丨让丨
作为80后的紫砂新生力量,他对新鲜事物保持着敏锐和易感。他称自己是全球数字藏品紫砂版块第一人,第一批将上线八件作品。未来规划中,他想的是“怎样让紫砂真正进入艺术。怎样用更多的方式、更好的平台,对接更好的人,才有可能让文化紫砂真正走出来。”为此,他计划明年在北京办十场展览,让更多的人领略文化紫砂的文气风骨。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冯秋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