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你在听课? 不, 你是在浪费自己的生命

“又要听课,真烦,我的作业还没改,哪有时间?”

“学校是不是疯了,有事没事就要求我们听课,不知道我们很忙吗?一天要填那么多表,哪有闲时间来听课?”

“一学期听十五节课,怎么可能?”

……

回想这些年的工作经历,这样的话,我就算没有全都说过,至少也说过其中一两句,退一万步说,就算没有宣之于口,至少也在心里腹诽过。

之所以会发出这样的抱怨,是因为理论跟实践之间的距离,着实太大了一些——

上学的时候,老师曾经无数次告诫过我们,想要在专业上有所成长,最有效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听课,在别人的课堂中寻找自己的教学灵感;二是反思,在不断的反思中积累自己的教学经验。

可是,从实际效果来看,我们听了无数的课,浪费了大量时间,自己的教学水平却没有多少提高。

不仅没有提高,甚至还会有反效果——别人的课听多了,自己反倒不知道如何上课了。

(图转网,如侵删)

诚然,听课是提高自己业务水平的有效手段,这是经过实践验证得出的结论。

记得上次跟师父聊天,我曾好奇地问师父为什么每次都能一眼看出我的问题,从而给出最好的改进思路。

“听课听多了,自然就能做到了。”

当然,师父这样的说辞,更多的是谦虚,因为他本身就是高手。但是我想,师父之所以成为高手,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听课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仔细想来,明明是提升能力的不二法门,却变成了多余的负累,根子很可能在我们自己身上。

首先,我们当中的很多人,对“听课”本身没有正确的认识。只是把它当成了一项不得不完成的任务去做,而不是内心真实的需要,自然也就对它充满了排斥。

其次,虽然我们听了很多课,但是对于应该听怎样的课,应该怎样去听课,听了课之后应该怎么做,我们鲜有思考,只是机械地完成了教学流程的复制粘贴,自然起不到自我提升的作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听课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真正地融进去,课与我们之间,始终隔着一颗心的距离。

(图转网,如侵删)

这些年来,从教育教学专家,到教育教学管理者,都在强调课堂教学的准备,也就是备课,却没有人告诉我们,听课其实也需要准备的。

听课前,我们首先要在心态上做好准备。

很多老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总有一种偏见,认为大师的课才有听的价值。

可是我们却忘了,凡课皆有听的价值——成功的课自不必说,我们可以学习别人好的方法策略;失败的课也要听,因为我们可以汲取经验教学;本学科的课应该听,不同的思维碰撞能产生新的火花;其他学科的课也应该听,你会从中看到更大的世界。

听课前,我们应该在知识上做好准备。

上课前夕,急匆匆拿着听课本走进教室,等待老师上课,这似乎是我们听课的常态。

但是我想,这样的听课,始终是表面的,如果是自己熟悉的教学内容倒还好,如果是自己不熟悉的教学内容,我们恐怕要等好久才能进入角色,听课的效果自然也就大打折扣。听课之前,我们应该熟悉一下教学内容,知道老师会讲什么,才不至于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当然,如果我们能够快速整理出自己的教学思路,那就更好不过了。

听课之前,我们还应该做好物理准备。

就我个人而言,除了听课记录本之外,还需要准备两支笔(一红一黑),黑笔记录教学流程,红笔记录自我感受。

(图转网,如侵删)

听课听什么,这一点大家都知道,因为网上有很多相关的讲座视频。

从我个人的经历而言,我们普通老师听课,主要听以下几方面东西——

首先,我们应该听老师的教学语言。

教无定法,很大程度上说的就是教学语言的差异,好的课堂都是干净的,尤其是大咖们的课,更是一句废话也没有。

除了基本的教学语言之外,我们应该关注授课老师的导入语、评价语、过渡语、小结语,因为这往往就是一节课的亮点。

其次,我们应该听老师的预设生成。

同一学科的老师,虽然在教材解读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其实都大同小异。

那些讲课讲得好的老师,就在于他们处理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他们能够抓住那些我们看不到的教学契机,赋予教学设计全新的生命里。

最后,我们应该听课堂的师生互动。

课堂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学生的生长,而学生课堂生长的过程,就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完成的,从互动活动的组织,到互动环节的过渡,到互动结束的小结,统统都是我们要听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听的并不止这些,还有教态、板书……

(图转网,如侵删)

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如果只是简单地听一耳朵,自然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听课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做好我们的听课笔记。

听课笔记怎么写,好像并没有一个统一的答案——有的老师喜欢记课堂框架,有的老师只记录课堂亮点,有的老师所有的想法都在总评里,评课会成文,有的老师思考都在中间......

在我的认知里,一份好的听课笔记,至少应该包括四方面内容——

第一方面,授课老师是怎么做的。

简而言之,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记下课堂的大致流程,跟自己的预想进行对比,寻找其中的异同点,一方面可以印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新的突破口。

第二方面,我还可以怎么做。

作为老师,举一反三应该算是一项基本功,听别人讲课的过程,也是举一反三的过程,别的老师言行举止,肯定会带给我们新的启发,随时发生随时记录,在用到自己的备课中,肯定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三方面,我可以从这节课学到什么。

听课的过程,本就是学习的过程,每个老师都有自己擅长的方面,有人精于设计,有人善于板书,有人专攻互动……博采众长之后,我们就会有长足的进步。

第四方面,怎么才可以做得更好。

凡课都是有缺陷的,名师大咖的课也不例外,如果能够沉浸进去,去思考更好的教学策略,我们的听课就会超过听课本身。

(图转网,如侵删)

当然,听完课之后,我们更应该做好自己的反思。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强调教学反思,只是我们忽略了一个问题,我们口中所说的教学反思,只是授课反思。

这样的反思很有价值,却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它始终囿于“我”的框子,始终是萝卜炖萝卜,到头来依旧是萝卜。

所以,除了授课反思之后,我们还应该写一写听课反思。

原因很简单,无论当时候那节课带给了我们怎样的震撼,但是人是有忘性的,如果我们不把它记录到纸上,要不了多久,我们可能就只记得自己听过这堂课,至于我们应该从这节课学到什么,可能早就被我们忘得一干二净了。

按照我浅显的理解,听课反思至少应该包括两个内容——

我们可以评价课堂本身,看看授课老师的教学过程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并且结合具体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从这一课到这一类;想想这节课上他们有哪些失误,自己有没有犯过类似的错误,以后应该怎么改进。

我们可以总结自己的听课收获,认真梳理自己在听课过程中迸发的灵感,并把这些灵感记录到文字里,运用到教学中,从而切实改进自己的课堂。

只要我们坚持做下去,就会看到自己破茧成蝶的那一天。

(图转网,如侵删)

总之,听课为教师提供了一个观察、学习和借鉴的机会,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要珍惜每一次听课的机会,做到每次听课都有所得。

只有这样,我们的听课行动,才不是在浪费时间和生命。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