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分析|“复旦版”排行榜风向标,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带来哪些启示

一年一度“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今天出炉。历经13年发展,排行榜日趋成熟,同时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提升改善。当下,在推进公立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排行榜变化对医院发展有怎样的启示?结合国家医学中心观察排行榜会有哪些发现?放眼全国,排行榜首创的区域榜单等,又为我国形成科学有序就诊格局带来哪些信号?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就此采访分析。

现象:声誉专科带动更多学科群

优秀的学科发展可以带动一批学科群联动发展。从“复旦版”排行榜可见,专科声誉靠前的学科,实则带动了一批学科群提升。例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神经外科闻名于世,学科带动影像医学科、康复医学科等相关学科同步发展,并在多个专科声誉排行靠前。

学科建设是公立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所长高解春说,入选“复旦版”专科声誉排行榜的学科,可以说是顶尖学科。如何推动学科发展、带动学科群发展乃至整个医疗机构发展?复旦上医率先探索,在现有“复旦版”排行榜基础上,依托高水平地方高校试点建设(简称“地高建”)项目,探索更多维度、多组分,涵盖医院发展全路径的学科评估指标体系,已先行启动“复旦大学附属医院顶尖学科评估项目”,并对直属附属医院最优势学科科学评估。

他透露,复旦上医管理处会同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首创“复旦大学附属医院顶尖学科评估模型指标体系”,已制定科学计分规则,从人才梯队(20分)、科教产出(32分)、服务能力(16分)和学术影响(32分)四个维度、24项定量指标,对复旦大学6家直属附属医院16个顶尖学科评估,以此发现优势、找到不足,助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

启示:临床创新是发展要义

“学科建设并非仅仅指科研成果、SCI论文发表数量,也应该是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高解春说,“‘复旦版’排行榜也启示医院,临床能力是医疗机构的根本。”我国在建设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省级高水平医院等新型服务体系之时,加强临床专科建设、推进医疗技术创新应倍加重视。

不少患者按图索骥,按照“复旦版”排行榜的排名求医问药,这本身就是不同公立医疗机构临床能力的体现。不过针对公立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临床创新该如何理解?高解春提出不同见解。他认为,临床创新不应与质量控制相对立,创新也不应局限在新药、器械专利转让,诊断治疗等更新同样是一种创新。如果诊疗方案被国际指南引用,毋庸置疑也是一种临床创新。

医疗机构发展不能“唯排行榜论”,也不能不看排行榜。专家表示,我国还应尽快完善临床创新法规政策,出台相应法规鼓励创新,倡导政府、医院、企业和社会资助临床试验筹资渠道,建立常态有效的临床创新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真正体现公立医疗机构的公益性和主体地位,促使更多诊疗成果真正获益百姓。

方向:从规模发展转向内涵建设

通过结合对比分析近年来“复旦版”排行榜数据不难发现,一些医院学科发展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面临诸多挑战,这意味着,学科乃至医院从规模发展到内涵建设转型已到了关键时刻。

怎样从规模发展向内涵发展转变?高解春认为,公立医院从“高速发展”转为“高质量发展”,还需从体系、技术、模式、管理方式等多领域突破。公立医院应加强临床研究中心建设,将研究平台与实验基地有效结合;满足重大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加强临床学科和重点专科建设;重视高质量学科建设,通过常态评估后的梳理和替换优势学科;此外,还应不断推进智慧医疗和服务创新。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后,应在国家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将进一步明确:国家医学中心作为“国家队”和省级医疗“高地”,负责诊治疑难重症,对接国家、区域突出学科。城市医疗集团对应地级市,建立网格化紧密型集团,加强慢性病的知晓率、干预度,减少并发症。县域“医共体”则做强县级医院、补齐医疗服务短板,提高就诊率。“只有形成科学有序的就医格局,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专家最后表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