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院校

如何理解考研报考热与“弃考潮”? | 教育洞察

文|21世纪教育研究院熊丙奇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将于2022年12月24日至26日举行。结合往年研考实际情况,有专家指出,今年弃考人数也或将达到百万。这引发舆论关注,“考研弃考潮”被一些自媒体热炒。

国家教育考试部门尚未公布2023年确切的考研报名人数。有机构按增幅20%预测,2023考研报名人数达547万,也有机构预测这一数据为477万,但不管哪个预测,都不能回避一个事实,有相当比例的报名者,最终并不会出现在研考考场上。因此,更需要关注实际考研人数。

近年来,考研人数急剧增加。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达到457万,比2021年增加80万,舆论惊呼进入“全民考研”时代。而从实际考研情况看,457万报名者中,总体约有15%弃考。

如广东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26.3万人,实际参加考试人数为21.3万人,参考率81%,弃考率高达19%;陕西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16.8万人,实际参加考试人数为14.32万人,参考率85%,弃考率约15%。除了放弃考试外,还有放弃录取,“录而不读”。如中国政法大学今年就有32名研究生放弃入学资格。

一边是报考热,一边是“弃考潮”,这主要反映出考生报考的非理性。“被迫考研”、“不报考不好意思”,是部分考研报考者的感叹。他们本不想考研,还有的觉得自己缺乏考研竞争力,但被老师、家长“逼”着考研,后以没准备好或已找到工作等为由放弃考试。而被录取后放弃入学者,有的是对录取的结果不满,有的是准备出国留学,或改变规划准备先就业。

面对“学历内卷”,考生要有更理性的规划,避免被裹挟到内卷中,做出违心的选择。社会舆论要给予肯定与支持,鼓励他们勇于做出自己的选择。

国内考研有“高考化”趋势,有不少地方本科院校围绕考研组织本科教学,给所有学校都定下必须考研的目标。这不但影响本科教育质量,非考研科目教学在大学里被边缘化,大学生并没有接受完整的本科教育,还让学生的规划十分单一,不管是否想考研,是否适合读研,都把考研作为目标,这其中必然有相当数量的是盲目考研、“裹挟式报考”。

考研“高考化”,并非高等教育的好消息。这会加剧学历内卷,学历高消费,也刺激整体教育的升学导向,导致人才培养结构、质量与社会需求的脱节。

当前,国内考研需要回归“理性考研”。首先,要切实扭转用人单位唯学历、唯名校用人导向,尤其是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要带头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的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改变人才“高消费”状况,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面。

其次,本科院校应有自身明确的办学定位,地方本科院校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办学,不能偏离办学定位一味追求考研率,把考研作为学生的出路。中国2022年硕士研究生录取人数超过110万,但即便如此,面对“全民考研”,应届本科毕业生能成功“上岸”的最多不到20%,有的地方本科院校毕业生几乎100%报名考研,结果只有不到10%被录取,以考研为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显然会出现严重错位。

考研“弃考潮”可视为考研报名者的一种自我调整。在“考研大潮”中认清自己,做出适合自己的规划。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中国应努力建设能力型社会,以此促进大学育人重视学生能力培养而非学历提升,也引导受教育者理性规划升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