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中国孩子在小的时候都有一个困扰,那就是“长大了应该读北大,还是读清华?”
长大后才发现,想要考上这两所国内最高学府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多人只能把这个“困扰”变成一个遗憾,长久地深埋在心间。
然而,有这么一个人,他高考数学连及格线都达不到,却最终被清华破格录取。他就是赵德尊。
被清华破格录取
1913年,赵德尊出生在辽宁省辽中县一个贫困家庭。当时,清政府的统治已经被推翻,中国早已进入民国时期。
但这个时候,军阀割据混战,老百姓的生活并不能得到多少改善,反而因为战乱频发,过得越发艰难。赵尊德一家就是如此。
幸运的是,赵德尊遇上了一对重视学习的父母。他们吃过不识字的苦,对子女就有了期待和盼望。赵德尊后来就被送进了学堂,有了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然而,战乱之际,想要顺顺当当地读书也成了一个奢望。
1931年,日本铁骑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在“不抵抗”政策下,东北很快沦陷。作为东北的一部分,辽宁也不得安宁,很多学校纷纷停课,赵德尊也就无法继续读书。
在这段时期,他亲眼见证了日军的恶行和暴行,却苦于手无寸铁,无法拯救,最终,他决定向西南流亡,和同学一起到了北平。
一个学生想要救国,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去学校、去书中找寻答案。1933年,来到北平的赵德尊报考了清华大学,遗憾的是,他的成绩并不理想。因为他的数学成绩不及格,严重拖了其他科目的后腿。
总成绩达不到清华大学的录取分数线,赵德尊眼看就要被淘汰。但幸运的是,他遇到了一个认真负责又求贤若渴的老师,后者在发现他作文写得十分优秀、直击了时代的痛点之后,特地把他的情况上报了学校,后来,赵德尊就被破格录取,成了清华大学的学生。
担任省委书记
在清华大学读书的时候,赵德尊也一直在想尽办法了解“窗外事”。在发现国内形势越发危急,国民政府却迟迟没有反应的时候,他也加入到了示威游行的活动里。
正是在这段时期,他结识了领导学生、工人运动的一些共产党党员,受到了党的关注,后来被吸纳进了党的队伍。
1937年,赵德尊从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之后抗战全面爆发,他也积极投身到反抗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中来。
在当时,他是组织中少有的高知识分子,应对局势的变化,也更加敏锐和灵活。在组织的授意下,他当过冀西特委统战部部长、晋中地委组织部部长和太行六地委书记,1943年的时候,还得到组织的特地栽培,被送到延安中央党校进修,之后更是被安排到黑龙江组织生产。
等到新中国建立之后,1950年,他还受到重用,晋升为黑龙江省委书记。这一年,他37岁。
撤职又起复
37岁当上省委书记,赵德尊的前程一片光明。他也有心为国家建设尽全部的力量,可惜的是,1954年,他受到了高岗事件的波及,被撤了职。后来动荡的十年,他还遭到下放,仕途一度停滞。
不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作为无辜受迫害的干部,他得到了中央的平反和正名。此后,他重新回到政坛,在东北一带,尤其是沈阳和黑龙江继续建设工作。
1985年,72岁的赵德尊因为身体原因离开了岗位,但此后的时间里,他一直没有放下对国家发展的关注,还积极投身慈善事业,帮助了许多贫困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