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拉松比赛对复习备考的启示】
马拉松比赛全程是约42.195公里,目前最快的选手用2个小时就可以跑完。一般比赛规定,选手只要在6—7小时内完成就算合格,就可以得到奖牌。
就算拿6小时和2小时相比,前者所用时间是后者的3倍,更何况,还有大于7小时、更长时间的选手。
马拉松比赛,一开始所有选手都是齐头并进,随着比赛的持续推进,选手渐渐拉开了距离,往往第一名达到了终点,最后一名却还在半程的路上……这其中原因,就是每个人的体质、体力不同所造成的。
这一点,对高考复习备考的同学应该有所启发。
2023年高考全国统考将于6月7日、8日举行,复习备考还有4个多月时间,每所学校、每个班级、每个学科老师都会制订一套高考备考计划,每月、每周、每节课都有具体复习的内容和要求。但实话实说,这个计划,是针对中等偏上同学的“复习速度”制订的,对大部分同学并不适用,特别是对于中等偏下的同学来说,更是如此。如果也一味地跟着老师的计划节奏跑,对老师要求言听计从,老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就会和跑马拉松一样,被拉在最后,最后连及格都考不到。
有鉴于此,每个备考同学,老师的话要听,老师安排的复习要做,但却不可盲目地跟着跑,一定要弄清自己的实际,确定自己的复习计划,按照自我基础、学习能力“速度”,确定自己的复习“节奏”,不与他人争第一,只求自己步步能向前。
【备考复习有三个轮次;基础、强化和冲刺】
春节后新学期,进入高考复习的关键时期。一般情况下,备考分三轮:基础、强化和冲刺。
第一轮重点是“三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这一轮的复习策略应当是“以本为本”,就是抓住课本,从头至尾将所学知识 “一一列举”出来,保证自己对每个概念定义清晰,公式定理牢记,例题习题会做熟练。
有不少考生复习时喜欢“抛开课本闹革命”,以“考代学”,就是不看课本只做题。这种方法只适合于极少数的“学霸”,对大部分考生并不合适。试想,课本基础知识都记不牢,例题、习题都不会做,你如何能解出那些高难度试题呢?
一般情况下,考试试题难度系数在0.7左右,通俗地讲就是试题数量(或权重)按试题“易中难”程度排列为7:2:1,亦即基础知识题占6;活学活用题占3,发散思维题占1。
这也就是说,对一般同学来说,只要抓住课本——课本上的东西一提就会,例题、习题能独立完成,考试时就可保证拿到70%的分数。
2022年山东省高考总分是750分,本科分数线是437分(58.3%),2021年是444分(59.2%),2020年是449分(59.9%)。新高考实施三年来的本科分数线都不到总的60%,这也就意味着,考生只要拿到60%以上的分数,就可稳上本科。
因此,对大部分考生来说,第一轮复习尤为重要。只要咬定课本不放松,全面、扎实、系统地掌握课本上所有的知识点,就可轻松拿到“及格”分数。
这一轮复习的方法就是以“记忆”为主,以做题为辅,在时间分配上就是“多做笔记少做题”。
第二轮复习是专题强化训练。这一轮复习,就是对第一轮复习时梳理出的课本知识进行梳理归类,使之系统化。
因为同一学科知识点之间是相关联的一个体系。平时学习是循序渐进的,知识识分散在不同年级、不同章节中,现在要把它们结成一张“有联系的网”,使所有知识融会贯通,解题时才会得心应手。
这个阶段的具体操作方法就是按主题分类整理,勾勒出思维导图,同时配以分类模拟测试;在时间分配上,“记忆”和“做题”可各占一半时间。
第三轮是通过模拟检测,强化、提升和冲刺。这一轮以综合模拟测试训练为主,也就是主要通过做题,查缺被漏,熟能生巧,强化提升。
这一轮的主要方式就是模拟测试。在“真实的情景”中,通过“实战训练”,熟练、巩固、强化所学知识,学习考试“技巧”。在时间分配上,模拟考试和反思时间比是3:1。
俗话说,被一块石头绊倒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同一块石头绊倒两次。而过去多年的经验表明,很多同学之所以最后考试成绩不理想,都是犯了“被同一块石头绊倒若干次而不觉醒造成的。”因而,每次模考之后,不仅要知道错题的答案、解题方法,更要反思一下,当时自己为什么找不到解题的“钥匙”——自己哪一个知识点记得不牢,哪两个或几个知识点之间自己还会“连”起来。
模考就会有成绩、成绩的高低对考生会产生压力。因此,这一轮的复习模考,还在于训练、调节和提升考生的智能、情感、意志力等。
考生要正确对待每次模考结果,做到“高分不喜,低分不悲”——每一次模考测试的只是部分内容,不代表全部,更不代表最终结果,要做到“胜不骄,败不妥”,分数低不可怕,只要改正错误,下次迎头赶上,就能赢得最后高考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