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出:严格规范高校大类招生行为,高校原则上按专业开展招生,少数探索大类招生的高校要精心制定培养分流方案,确保科学规范、公平公正。
2023年2月8日,中国教育在线执行总编辑任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王云海与东南大学教授孙莉玲就“高校大类招生,你真的了解吗?”话题展开了讨论 。
因篇幅较长,直播内容将分为多篇推送,敬请关注。
主持人介绍
任蕾 : 中国教育在线执行总编辑
王云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
嘉宾介绍
孙莉玲:东南大学教授
任蕾:请老师们先简单介绍一下大类招生。
王云海:大类招生,教育部在70年代就提出了,但真正开始实施是在2000年前后,最早的是大家熟知的北大的元培学院。我们的高等教育进入到一个阶段之后,从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我们希望在本科阶段进行通识教育,这也是参照了一些欧美国家高等教育的说法,一般是在大学一二年级进行通识教育,三四年级开始进行分流,但每个学校具体情况不一样。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学校大类招生是比较早的,2002年开始第一次试行,当时的工商管理大类包括会计学、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5个专业,大一大二上通识课,也就是工商管理类的基础课,大三开始分成这5个专业。学校当时的初衷也是宽口径,厚基础,未来根据就业形势和学生意愿再次选择。但在实施过程中出了很多问题,比如说这5个专业中,会计和财务管理可能比市场营销和人力资源管理要更热一些,所以大部分学生都想选热门专业,但是由于师资、专业等多种原因,无法满足学生,导致学生和老师意见都比较大。
新高考之后,大类招生也是大势所趋和迫不得已相结合产生的。比如“专业组+高校”和“专业+高校”的志愿填报方式,学校会担心一些冷门专业录取分数下滑,影响生源和声誉。同时为了让考生有更多选择,而实行大类招生。大类招生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每所高校对政策理解的不同和执行的过程出现了很多问题。
任蕾:大类招生有什么优缺点?
孙莉玲:大类招生虽然起步比较早,但在近五年实施比较集中,在各个学校里成为了一种招生方式与策略。大类招生主要牵涉了三个主体: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和学生。我觉得三者之间对接不是很紧密或者说目标的一致性没有达到完全契合是有一定原因的。教育部一直倡导的是宽口径厚基础,把学生招进来以后,大家都在一个个大类里面学习,在一二年级特别是一年级的时候给大家设置的基础课基本上是相同的,经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对于专业有了更清晰的认知,教育部希望在这个基础之上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我觉得这是教育部搞大类招生的初衷。学校对“大类”的考虑要素更更复杂一些,不排除加入了一些博弈成分。高等教育有自身的内在规律性和逻辑性(比如选历史的学生如果后期读研的时候想进入到学物理的专业,是存在比较大困难的)。学校一方面要落实宽口径培养,另一方面也会也会考虑如何利用国家的相应政策给学校以及专业招收到更优质的生源等,在这个过程中就出现了很多大类被打包的不伦不类。比如某高校的生物医学工程类,打包了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农学、生态学专业、药学专业。这个类的规律性完全找不到,生物医学工程属于工学门类,专业代码是08,农学本身就是一个学科门类,代码是09,生态学属于理学门类,代码是07,药学属于医学门类,代码是10。在考研的时候我们总说某专业及其相关专业,我可以说这几个专业都不叫某专业的相关专业,相互之间没有任何相关性,所以就给学生专业选择的时候带来了非常大的困惑,我觉得这种情况一定不是教育部希望看到的。
王云海:我觉得不管是大类招生,还是专业组+高校、专业+高校,其实都是进步,它让学生相对有了更好的选择,比如以前的平行志愿,是一个高校+6个平行志愿,新高考分为两类,江苏、北京等省份实行专业组+高校,辽宁、山东、浙江、重庆、河北5个省份实行专业+高校,都有80个以上的志愿。
教育部的这个文件中规定的是专业大类,刚才孙老师举的例子是专业大类的组合,其实专业组更混乱,我觉得教育部更加应该去规范高校专业组的打包情况,最好是不要跨92个专业大类进行打包专业组。
按照2022年本科专业目录来讲,一共是12个学科门类,12个学科门类下面有92个专业大类,92个专业大类下面又有771个本科专业,这771个专业是高等教育这么多年来逐步发展起来的,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我作为高校老师,特别主张未来的专业组打包和专业大类的分类控制在92个门类里,这样会更合理一些。
孙莉玲:王教授说按照92个大类去做,我觉得除非教育部给出明确的硬性规定,否则高校在操作中肯定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高校也有为难之处,他们觉得学生在高中时期没有对每一个专业有很好的了解,所以希望学生能够更多的从交叉角度去扩充自己的知识基础,特别是文科类的,比如人文实验班常常会把语言、法学、人文,甚至经济管理、工商管理打包在一起,这之间有没有一定的逻辑性呢?貌似没有,但深究的话也有一点,比如学法学的,如果他的语言基础非常强,以后做涉外法律相关方面的研究和服务,他就会占有很大的优势,这是从内在的学科逻辑性上来讲。
但是学校希望通过这种打包,用好的专业把不好的专业的分数拖上去的目标有没有实现呢?绝大多数的高校都没有实现。我举一个特别现实的例子,去年某大学在2021基础上院校招生专业组有了较大的改变,为什么呢?因为2021年江苏第一年实行院校+专业组的模式,该学校在江苏有3个专业组招生,其招生分数出现了滑铁炉,最低录取分数和学校实力没有匹配起来,实事证明2022年的调整是科学的,根据实际情况做了比较好的调整,增加了招生专业组,所以整体录取分数是有所回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