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高考

如何理解北大高考状元,和我们自己

我接触过许多北大清华的省状元,其中有好几个是让我当时感到极为震撼的。她们的情况和《一个北大高考状元的抗抑郁史》的情况类似,让我从非心理学、非她们个人经历的角度来描述一下。

以下的描述,我模糊了她们的具体情况,以尽量保护她们的隐私。

好多年前,我接待了一位光华的大二学生,她想问自己应该去哪个国家做交换学生,以及将来她能申请国外什么水平的学校。她告诉我,她是某省的状元,在读会计专业。

我听完她的描述,有点惊到了,倒不是因为状元惊到了,而是她的要求真的很低:去交换的学校不在美国,也不是最好的那类大学——她担心自己进不了美国前十的会计硕士项目。

而我认为,不夸张地说,任何一个学习还过得去的学生,只要她真想读会计,就能进前十的会计硕士项目。

她对自己极低的评价和迟疑的表情激起了我那颗强烈的想帮助人的心。我跟她聊了好长时间,一点点地询问她的经历,一点点地告诉她,她的那些经历其实是她的财富、是她优秀的地方,以及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她一面听着我的话,一面流露出惶恐甚至惊慌的表情。

比方,我说你绩点不够高,根本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为既然你是省状元,就意味着你的智力水平、基本的学术能力和自律能力都已经被验证过了,不再重要,你只需要把大学两年绩点低的原因思考清楚、说清楚即可。

她脸上流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在那次谈话后,我反复琢磨过很长时间我们的这次谈话,我意识到这点是她很难理解和接受的,用我同事的话说,“他们已经习惯了卷子上不能差一分的人生”。

而我现在告诉她,即使她两年都“毁”了,对她的人生其实都不会有太大影响。这怎么可能?她怎么能不惊讶?我觉得她应该惊讶到了怀疑我在忽悠她的程度。

我还提到一个她更加难以理解的点。我说,你看,你曾经达到过一个巅峰,高考状元,然后你跌下来了。这段经历特别有价值,比绩点高的价值高无数倍!为什么呢?首先,不是每一个人都到达过巅峰的,到达过,你就知道这个过程是什么样的,需要多么专注、多么努力、需要付出什么样的代价。既然你达到过,你就非常有可能再次达到。

其次,每一个人一生中都一定会经历低谷、甚至跌落谷底,早晚的事。如果你早早跌落到了谷底,你就早早经历了每一个人都必经的一个重要过程。现在就看你能否从这个经历中学习和成长、能总结出什么样的经验教训并能否从这个谷底慢慢爬出来了。

当然,这个爬出来不一定是指绩点重新回到了第一名,而是指你重新找回了自己的信心、自己的价值和前行的力量、甚至自己的方向。这些,我说,你做好了,你就变得真正强大了。

我以为我做了一个很好的思想工作——不,其实我不是在思想工作,因为我不是在安慰她,而是在告诉她留学申请的规律、成功的规律、和人生的规律,以及有关她哪里优秀的事实,但没有太大用。

她临走时说,她能感觉到我是真心为她好,但她说,我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说时,她脸上依然是一种难以置信、甚至有点恐慌的表情。

她走后,我思考了很久,想真正理解她。我为此甚至思考了几个月、几年。我慢慢意识到,她所经历的这一切是超乎外人的想象的,就如同《一个北大高考状元的抗抑郁史》所描述的那样。且这样的经历对于一个20岁左右的年轻人来说,其冲击力是震撼甚至毁灭性的。她们需要很多很多的理解、关心和支持,而她们得到往往是失望、不解甚至责备。她们需要时间。

其实像北大高考状元这样的情况,我在20年前就推理到了,且这么多年看到过很多类似的情况,只是我之前没有在感性层面上体会到过她们如炼狱般的经历,直到我遇到那位女生,以及之后遇到的多位类似情况的状元、非状元。

其中一个女生,北大高考状元,快毕业的时候,连最容易进的四大都进不去。还有一位男生,每天哭、哭了一个多月,在理清楚自己的经历后,最后去了一个竞争特别激烈的哈佛硕士项目。

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可以有很多角度来分析,比方,学校和家庭的教育方式,一线城市的资源和“小镇做题家”的区别等等,但其中一个角度特别说明问题。

我们对人的评价标准太单一了,只有一个,分数。这种单一评价标准,被一次次考试,一次次升学的过程,一次次攀比、排名和“别人家的孩子”所强化、内化,直至大部分人都认为分数是最重要的,除了分数,除了分数能让我进什么样的学校和有资格挑什么样的专业,其他都不太知道。比方,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学什么专业、想做什么工作,甚至不知道在意什么、喜欢什么。

这种情况今天有所改善吗?有。一线城市这方面的情况会好一些吗?会。但据我了解,今天在美国读本科的中国学生,即,这些见识最好家境富裕且受到西方素质和人文教育的同学们,她们国外在乎绩点的程度比国内读大学的同学有过之而无不及。

单一评价标准会造成什么问题呢?

20年前,我认为这会造成80%的学生不自信、甚至自卑,另外20%的学生会过于自信、甚至自傲。想象一下,一个14、15岁的孩子在那么小的年龄就已经在学校里因为成绩而划分到三六九等里的某一档了,而且这一辈子似乎就这么决定了,再也无力回天。哀大莫过于心死,这是多么恐怖的事情!

等我有机会接触大批的北大清华的同学后,我意识到20%这个比例可能高估了。外人以为她们是天之娇子,用某位北大同学的话说,自信心这个东西是一件千疮百孔的衫子穿在大部分北大学生的身上,满校园都是。

单一评价标准会让人们看不到,除成绩和学习习惯好等有限的优良品质之外,还有什么其他的品质是更有价值的,比方,主见有多大的价值,不同的经历特别是挫折和失败的经历有多大的价值。

前一段时间阿里巴巴的高管蒋凡,因为上了热搜被挖出了很多往事,其中一项就是他在申请谷歌工作的时候,平均成绩只有60多分。当时负责谷歌中国的李开复先生跟人力资源的人说,去问问他为什么都是60多分。在复旦计算机系就读的蒋凡说,学校的课程质量太差了,我都保持低空飞过,好留下时间去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

可能很多人会说蒋凡是运气好,遇到了李开复和谷歌。但我们不知道的是,在本科、研究生阶段以及工作以后,有很多我们想都不敢想的品质是更重要的,是最优秀的学校和公司更看重的。

我们来看看斯坦福最前沿、最精英、所有人都拿全奖的研究生项目的要求吧。第一条要求竟然是:你有独立的思想,我们在寻找叛逆性的大脑。啊?

数年如一日紧盯着下一个考试,让大多数人很难有时间、有心情和有方法看到更远的未来,以及这些未来对我们意味着什么。所以大部分同学不知道自己应该选择什么专业,大学毕业时应该找什么工作,不知道读大学到底意味着什么。

长年累月的单一评价标准让我们失去了自我、失去了方向。在走出校门进入没有考试的社会后,很多成绩始终拔尖的同学也失去了方向,甚至走向了崩溃。这样的同学我见过不少。

今天,在我的朋友圈里,《一个北大高考状元的抗抑郁史》刷屏了。我看到我们之前的一个学员留言说,能够走出来的是幸运。我的一位同事说,是的,能走出来的都会更加强大。

我们可能不是北大高考状元,但我们所经历的,在本质上,并不一定和她有多大差别。这几天我争取再写一篇文章,说说我们怎么可以成为那个走出来的幸运者,和因此而成就一个更强大的自我。

记住,当你万分痛苦的时候,一定要找人说,就如同《一个北大高考状元的抗抑郁史》说的那样,“如果你找到一个人能理解你20%,另一个人理解你30%,又一个人能理解你50%,那么你就获得了100%的理解,你的生活就会愉快一点点。”更重要的是,你才可以重新出发。

而生命,有它万分美丽的一面,值得我们前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