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仅播出3集, 收视直逼第一, 没想到央视一出手, 年代剧又有王炸了?

央视出品,绝属精品。

在这些年的国产剧市场中,央视绝对是无可争议的顶流。

不管是什么题材,在它的手中都能引发观影热潮。

但是,央视的真正拿手好戏,还是年代剧。

一部《觉醒年代》,彻底改变了观众的观剧偏好,并刷新了很多观众对主旋律剧的认知。

一部《人世间》,让观众被温暖的真情所打动,唤醒一代人的专属记忆。

至此,年代剧的热潮可谓是一波接一波。

而每到关键时刻,央视总会大胆出手。

于是2023年的开年,又有一部年代大剧,已经悄悄在央视开播。

1982年,路遥中篇小说《人生》问世不久,便以无法抵挡之势轰动全国。

作为当代文学经典,茅盾文学奖得主路遥的成名作《人生》,无疑是烙印着一代青年人的成长印记。

作者对农村与城市交叉地带的描写,勾勒出那一代农村青年行至人生岔路口,于抉择中展现出不屈于命运的顽强毅力的故事。

虽然《人生》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将《人生》改编为电视剧,难度还不小。

其一,小说篇幅有限,改编成电视剧需要对人物和故事进行扩写。

其二,原著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但是拍成电视剧,需要找到与当下观众的共鸣。

从目前播出的四集看来,《人生之路》做好了三件事情。

1、用时代续写经典,“土生土长”的故事,还原真实的人生之路

剧名《人生之路》是出路、也是前路,预示着一代青年人随时代大潮,冲开困境,前往人生新“路”。

剧集开篇,镜头对准了辽阔的黄土高原,陕北壮阔的山河清晰地展现在观众眼前。

突然,一位少年骑着自行车飞驰而过,穿过了连绵的山路,从农村飞奔到县城,再到县第一中学的教室楼外。

这个男孩叫高加林(陈晓 饰),他是一位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中生。

高加林打小就是村里人人皆知的读书“状元”,虽然家境贫寒,但是他学习十分刻苦,势要走出这片黄土地。

整个县整整五年都没有出一个大学生,所以高加林被寄予了厚望。

“我要考不上的话,只能回来种地,但我不想种地。”

考前,高加林内心立下誓言,有一种势在必得的决心。

然而,当他信心满满以为自己会成功时,现实却狠狠给了他一个耳光。

最终,自己明明“考上”却意外落榜,而最好的朋友明明成绩远不如他,却顶替他上了大学。

《人生之路》的前三集,只讲了一个故事:高考。

相比于今天,当年高考的重要性,对于落后农村地区的孩子不言而喻。

简单来说,高考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意味着好的工作,还能去大城市生活。

但是,背后的“难”无以言表。

相比原著顶替掉学校老师名额,电视剧《人生之路》与时俱进,大胆将此设定改为高考冒名顶替。

这一改动,是编剧为全剧设下的一个最大的冲突,将人物的命运推向了更跌宕的路途。

2、用“放大镜”看《人生之路》,真实还原场景,细节真的用心了

现实题材的年代剧,到底该怎么拍?

在我看来,《人生之路》已经给出了标准答案。

光是场景上,该剧就做到了脱胎换骨,与观众完全没有距离感。

电视剧《人生之路》沿用了《人生》的基本设定,借此来还原岁月真实风貌。

剧中极其逼真地还原了八九十年代的场景,县城的街道、陕北的村落和上海的弄堂,都令故事的讲述更具沉浸感。

奔腾的黄河水、泥土色的窑洞、陕北农村风貌,从大环境到生活道具的小细节都极尽严苛。

为此,剧组深入路遥家乡清涧县等多地取景,做到了原汁原味。

而在陕北高原的宏大背景下,人物身上的乡土气息,也让观众更愿意相信这群面庞被晒得黝黑的年轻人,渴望改变命运。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上海阁楼也很写实,一户一个水表的设定,也让很多观众感到亲切。

在我看来,《人生之路》对原著还原了时代,却又突破了时代。

3、用《人生之路》的故事,回味经典、重温青春、认识自己

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说,地域的鸿沟可能不再是横在面前不可逾越的壁垒。

但是,要想理解父辈们的难处,必须要重新理解《人生之路》的故事,以及他们的处境。

在剧中,陕北农村与上海城市这组场景的对比,实际上寄予了父辈们,“过上幸福生活”的期望,以及“去看外面的世界”的理想。

他们曾经也是“小镇做题家”,经历了农村和城市的生活挣扎。

凭借着自己的努力,走过了遍布荆棘的理想之路。

但是,毕竟不是每个人的人生之路都能一帆风顺,更多的是一系列艰难与失败在前方埋伏。

人生的路很长,不要因为一步错,而选择“躺平”和“摆烂”。

要知道,我们的父辈,在面对人生的失利后,以个人的拼搏,以汗与泪才换来了前方道路的美好未来。

希望《人生之路》能用父辈的青春,给予当下青年人更多启迪和感动。

请相信未来的钥匙,永远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就如剧中刘巧珍所说:“自己的路要自己走,走了才有自己的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