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错行”的代价,过来人都懂。现在虽然可以选择的方向很多,可事实上就业情况让人很满意的不多。
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特点,行业也起起落落,谁能预想到未来趋势,才会获得更好的前途。不过我们的培养模式下,却面临一个很明显的问题。
寒窗苦读十多年,高考时选专业却像“无头苍蝇”
看到学生们争分夺秒地做题,很多家长和老师会觉得他们“未来可期”。然而只要努力学习考出高分,就能代表以后比成绩更低的人混得好吗?这样的思维太单纯。
笔者有个邻居,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作为女生数学天赋却比大部分男生更高。由于其他学科没有数学这么突出,她只读了211院校。
不过相比多数同龄人,这个结果已经算不错。可大学毕业后再聊天,她却成了怀才不遇甚至厌世的人。自己留在广东,看似走出了老家的小城市,却过得并不好。
因为选了个就业很难的专业,任凭她上学时成绩多好,也要重新寻找其他就业方向。除了毕业院校听起来好点,没有任何优势。
看到不少二本生,如今工作都比她好,不禁感到自己从小习以为常的认知被颠覆,再没了自信。她的状态就是从勤奋到虚无主义,现在工作得过且过。
这跟当年选专业有很大关系。早就有老师提出这样的疑问:我们的学生寒窗苦读十多年,高考里的1分都看得那么重;可是填志愿这么重要的事,从来无人指点。
甚至连基本的高校层次、优势学科、各专业都要学什么、对应什么工作,这些对于很多同学和家长而言就是一片空白。选专业好像“无头苍蝇”,看着名字臆想之后就报志愿了。
毕业生选出“含水量”专业排名,生化环材不算啥
没有谁能准确地说出十年后什么专业最吃香,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毕业生反馈的情况,避免选择那些就业太差的方向。毕业生选出“含水量”高的专业,学完很少能应用到工作。
在随机网上调研中,“含水量”投票最多的专业,就是工商管理、英语和市场营销。这放在二十年前,是很火热的。
记得在一档求职节目里,年薪几十万的高管招录,就多半是管理类专业。这让不少学生趋之若鹜,结果现在人满为患,也不可能有公司用一名普通毕业生“管理企业”。
英语专业的争议就更大了,很多人说学习外语专业才能撑着时代发展趋势获得红利。可现在上至985,下至职业学校,都有这个专业。面试官一听就“头大”。
紧随其后的则是旅游管理、哲学、电子商务、法学。对比之下,堪称新的“天坑”专业,生化环材根本不算啥。工科至少还是门技术,不太挑剔的话可以去工厂当个小技术员。
而这几个专业很大概率是要改行的。旅游管理毕业方向就是去酒店做服务生,或者去旅行社做导游,高学历反而是短板。
电子商务专业也绝非大家想象中那样出来就能做带货,因为学校课本里的内容,跟目前直播、网购是两回事。想要做这行还是要从零学起。
档案学、社会工作、公共事业管理,这种一看就是除了考公考编制,几乎在体制外没有什么就业岗位的类型。如果考生家里没背景,学习成绩又普通,最好别报。
看完发现,文科生真是很尴尬,本来专业没多少,大多还在“含水量”榜单上;因为就业率被吐槽。而安全工程、物联网等,听起来高大上,跟这些文科专业一样,难有工作机遇。
家长呼吁有些专业不如取消,尤其是低层次院校
专业太“水”对于外行只是个茶余饭后调侃的内容,但对于毕业生本人,却是诸多无奈。我们将大把青春花在学习上,企业却没有对应的岗位,甚至还要抱怨“大学生啥也不会”。
可这些现象都是学生的原因吗?有些专业所有人都知道难以就业,但高校始终开设,培养的价值有多少呢。如果说需要学术研究,那么可以仅在985院校,并只招极少人。
这样可以确保高才生毕业后能继续做学术工作,而不是失业;成绩差的学生也不用考虑这种专业。就比如金融、管理这种,名校毕业或许还有一线希望,大专生只能卖保险吧。
【话题】你还有哪些选择专业的经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