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本科毕业当保安, 书都白读了吗?

最近,“孔乙己文学”频繁出现在新媒体各个角落。

帖子,弹幕,评论区。

说的是一群读过大学的年轻人,困囿于“读书人”的标签,在面对一些体力活时,无法放下自己的身段和面子。

“如果没有读过书,我一定心甘情愿地去工厂里拧螺丝,可是没有如果。”

“读了大学就为自己戴上了枷锁,如果那年没考上是不是会活得更好。”

“高中时在地理的答卷上写下‘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哪曾想写得竟是多年后的自己。”

写下这些话的学子,原本以为:

读书一定可以彻底改变命运。

结果毕业后才发现:

“我们只是变成了有知识的普通人。”

寒窗苦读拿回来的学历并没有让我们的生活发生质的飞跃,反而成为了躬身生活时“下不来的高台,脱不掉的长衫”。

一本本书,似乎一步步把我们推向了酒馆的角落,成了只会写四种“茴”字的孔乙己。

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不禁让人陷入了自我怀疑和沉思:

我们当初拼命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

“读书一定能改变命运吗?”

这句话放在不同的历史语境,有不同的答案。

长久以来的儒释文化里,我们被根深蒂固地注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信念。

的确,在古代,读书是普通人唯一能改变命运、完成阶级跃迁的通道。

所以,“金榜题名时”才被古代人们列为人生四大喜事之一。

就像范进不过是中了一个举人,他的生活待遇和社会评价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到了当代,读书依旧是改变命运最稳妥的路径。

大学毕业后,端的是国家的“铁饭碗”,生活便有了着落。

那时候,人人都希望自己家能出个大学生,光宗耀祖。

那么,“大学生”这个群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失掉了原来的光环呢?

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启动扩招步伐,当时的理由是:

拓宽大学独木桥,降低高考竞争程度。

“物以稀为贵”,当大学生变得遍地都是时,文凭的魔力就失灵了。

据教育数据公司麦可思的研究显示:

大学向更多人敞开了大门之后,普通学生去了哪里?

二本、三本和高职高专。

所以,你会看到这样的新闻:

“4000块招不到专职司机,但可以招到会开车的大学生。”

“月薪3000,我在公司楼下当保安。”

于是,自我怀疑就开始了:

如果一开始知道,大学毕业之后只能找到这些工作,那么我们当初为何要绕这么远的路。

如果当初没有念过大学,现在做这些工作的工作时,是不是能够更加坦然。

“孔乙己的长衫”有时候并不是自己不愿脱下,而是周围人一遍遍为你穿上的。

家人辛辛苦苦,供出一个大学生。

如果你工作找的不满意,他们会很疑惑:

“你都上过大学了,都只是为干这些工作?

这些工作不上大学也能做。”

我们可以说服自己放下自尊,但却很难承受家人疑惑的目光。

说到底,当我们把读书当作一件很功利的事情,期待投资一定要有收获,那么注定是要失望的。

经济学上说,凡所投资,必有风险。

寒窗苦读的最后,不一定就能跟“功成名就”划上等号。

毕业之前,理想坐办公室,月入过万;

毕业之后,可能是成了蓝领,月入几千。

这就是毕业之后要面对的世界。

可能是与想象之中大相径庭的世界。

在我们的文化属性里,读书是普通人为数不多能完成“阶级跃迁”的通道。

考上功名,在古代可以直接跟做官划上等号。

所以,在社会的评价体系里,“读书”“入仕”成为了排在普通人价值顶端的人生大事。

相比之下,即使经商变成大户人家,仍然是“士农工商”的最底层。

可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社会工种的极度细分,人们实现价值的方式变得多样化。

大家不得不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排序。

这几年,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新闻:

“30岁辞掉公务员,我去国外做蓝领”;

“从月薪4000到月薪20万,我是蓝领中产”;

“做名小瓦工,月入一万五,干劲十足”;

为什么大家宁愿做蓝领工作,也不愿意做脑力白领工作?

可现实是,当人们还在羡慕坐办公室的白领的时候,从事蓝领工作的工资已经不知不觉比白领还要高了。

小高是一位95年的大学生,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是房产中介。

薪水构成是:底薪4000+提成。

工作到三个月之后,他的工资已经可以稳定在1万左右。

甚至一度达到10W。

“当时是成交了一套900万的房产,客户一次性付清,第二个月发工资的时候,银行卡一次性到账12万。”

当然,这样的客户可遇不可求。

小高记得很清楚,从业以来,他一共只有过两次月入10W的经历。

“中介最吸引我的点还是薪资,只要够努力,就能赚到钱。”

年轻人越来越务实,不为一纸文凭限制手脚,这不见得是件坏事情。

当大学生逐渐失去原有的金边,普通劳动者的收入变成香饽饽之后,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开始逐渐转移。

这几年,就业形势严峻,与此同时,《中国蓝领就业市场景气指数》显示:

我国蓝领就业指数大幅回升。

高职、高专的就业率也远大于本科就业率。

于是大家的思路纷纷打开:

能够参加工作,比脸上的面子重要;

能真正赚到钱,比束之高阁的学历重要。

当蓝领工作的价值被逐年放大,到手的工资也越来越多,更多年轻人开始将从事蓝领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

读书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对普通人来说,如果还是用以往功利的角度去衡量“读书”的收益,那么结果必然是差强人意的。

而当我们以不那么功利的视角看待“读书”这件事时,不执着于黄金屋和颜如玉时,可能反而会获得更多。

读书可以提升教养。

他们没有上过大学,我并没有嘲笑他们;他们却因为我上了大学还没找到好工作,而嘲笑我。

这就是读书的教化作用。

读书可以增长内涵。

所谓“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过书的人,无论思想、气质还是谈吐,都是令人耳目一新,如沐春风。

读书可以开阔视野。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时常读书的人,既可以抬头仰望星辰,也可以感受到脚边细小却蓬勃的生命。

听得到远方的哭声,也看得到身边的烟火人生。

如果有一天,我们终将要落入庸常的生活里,

那些曾经读过的书,虽然其中的细节已经被遗忘,但是读书时的思考,却会融进你的精神气质里。

所以你看,读过的书,从来没有白费。

它有千般用,唯独没有一点:

禁锢你的选择。

读过的书不该成为困住我们的“长衫”,而是应该让我们打开视野,去过一种自己认同的、并且想要的生活。

当单一的价值评价体系逐渐瓦解,我们看到人们开始尝试多元化的人生:

“我,95后,大厂裸辞去卖盒饭,再也不用加班,自己也变得爱笑了。”

“互联网中层,离开大厂后,我去塔斯骂尼亚岛,当了一名电工。”

每个人的价值,都在解决真实需求的实践中,得以实现。

“劳动不可耻”,这句话从未在哪个时代,得到如今这样扎实的阐释。

每一份职业都该被尊重,靠自己双手挣钱更是理所应当。

如果仅仅因为读过书,就无法放下读书人的架子。

不愿意改变自身处境,天天怨天尤人。

那“书”可能还没有读透。

当普通劳动者依靠努力也可以过好生活,这才是一个真正值得期待的世界。

一个既需要科学家,也需要劳动者的世界。

一个既需要高级人才,也需要平凡的普通人的世界。

每一种人生都值得。

你正在过什么样的生活呢?和毕业时的预期有差别吗?欢迎来留言区聊一聊。

点亮【关注】,脱下孔乙己的“长衫”,穿上你喜欢的新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