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都有新的收获和认识,深深感受到留学是个细致活,成功的留学申请最后是融合在每一个细节的执行上的。今天说说留学申请的冤大头----网申。网申之所以被称为冤大头,是因为网申历来不被重视,一般认为只要把信息填写上去就可以,不把名字的姓和名搞错,不把生日写错,不把邮寄地址写的找不到家门,基本认为就可以了。这种看法,不光是很多家长和学生持有,也包括很多业内人员,我当初也不例外。而今,需要给网申正名一下,也对得起我从业的时间,要不然以后有何颜面面对网申同志呢?
这里以本科的common application为例说明。CA申请里面除了要了解申请人的信息外,还需要提供申请人父母的信息,包括父母的职业,父母的毕业学校,父母的工作单位,甚至有些网申系统还要了解父母的收入。习惯我们中国招生录取模式的,会感觉到很奇怪,你招收我们孩子,了解父母信息弄啥来?而且你们美国不是号称很注重隐私保护吗,这是我的隐私啊。其实这后面涉及的是一个大问题,和美国的教育制度密切相关。我们知道,美国教育是灵活的录取政策,录取学生是由学校自己决定的,学校可以一次申请N个学校(CA最多只能申请20个学校,但是可以利用学校自己网申系统,或者利用universal application系统来申请,或者利用学校纸质版来申请)。这就存在个问题,学校录取的学生,不一定会选择你的学校。如何能保证录取的符合自己学校要求的学生进入学校呢?这里面有一个传统就是录取学生父母或者哥哥姐姐或者爷爷奶奶等等亲属就读过的学校。因为学校对自己的教学信得过,所以相信有亲人就读过,会对自己的学校感兴趣,而且美国人也以祖孙几代人就读同一所学校而自豪。如果有这样背景的人申请,和学校要求匹配或者低学校要求一点,如果录取的话,申请人入读的可能性很大。这里顺便介绍下,学校有时候会对这种背景的申请人降低录取标准的传统。这里面除了考虑学生肯定会入读本校外,还会考虑一个因素,就是校友的捐赠。正是学校对于校友的重视,校友也热爱自己的学校,也愿意利用自己个人的影响,为学校捐赠做贡献。我们知道美国大学很注重校友文化的建设,有时候入读名校,很大程度上就是冲着校友圈子的名人去的,尤其是MBA这种类型的。除此之外,询问父母的学校学位和收入,还涉及到一个教育公平的问题。众所周知,父母拥有更多的财富和社会地位,孩子也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如果一个社会保持这种财富和社会资源不循环,对于社会发展是不利的,看看历史上国内外那些贵族的贪婪,懒惰就可以知道。所以对于那些低收入者,他们的父母就没有机会获得大学教育,所以如果孩子有机会上学,对于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甚至对于社会安定发展都意义深远。正如以前我文章指出的,这些家庭,往往没有太多资金投入孩子的教育花费,所以相比较其他较富裕的家庭,这些孩子申请的时候处于不利的境地。所以美国大学录取学生的时候,为了给更多的人提供教育机会,即使私立大学也会考虑这样背景的申请人。
如上这些事针对美国学生的,不过这些政策考量和国际学生或中国学生没有关系,但是了解这些才会对后面有深入的理解。但是这里面有个家长的职业信息,因为社会职业多种多样,系统不可能包括每一种职业。而我们知道,父母或者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很多人把影响力归结到第一位。所以招生官录取的时候,其实是会看父母的信息的。结合中国的社会情况,可能很多家庭是商人,父母也是草根出身,依靠打拼赢得自己的财富和社会地位。这样的家庭和父母本来就是高学历高级别知识分子的家庭,出来的孩子完全两种风格。我们经常说美国学校会考虑学生的风格,喜欢招什么类型的人,所以这些因素招生官也会考虑一些。当然需要说明的是,美国是整体综合考虑,不会单单看你是父母都是教授就录取你,也不会看你父母学历都高中肄业而可怜招收或者拒绝你。这些也基本是针对一些排名靠前,顶尖的学校在录取的时候会考虑的因素。排名靠后的学校,欢迎你还来不及呢,那里顾得上考虑这么多东西。所以如果父母的职业信息没有出现在下拉列表中,要根据情况进行分析,采取相近的一项或者选择other自己描述出来,根据我的经验,具体如何写是要和你整体的文书申请思路是匹配的。
再说一个网申的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学生的活动。网申系统里面,一般都会让学生罗列出自己曾经参与的活动,而且还让列出参与的频率,比如每周多少小时等。很多人,把学生的活动简单罗列出来,填写完毕就算OK。其实这里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地方,这里也有一个要和学生整体申请思路要匹配的问题,就是你参与的活动会体现你过去的活动轨迹,会反映出你未来的学习方向的。我们是否还记得我们小时候或者初高中的时候,对于某一种自己感兴趣活动的狂热?个人经验,这些活动要有详有略。既要能反映出申请人集中在某一事情上面的热情和深入的探究,又要体现孩子多样化背景。深入可以展示学生之前的准备和兴趣,多样化体现出孩子兴趣广泛,是全面发展的人才,多种方面都参与尝试过。我们假设两种情况,一位学生喜欢科技,自己课后培训班参加了计算机课程,会一些简单的编程,另一位学生这方面背景欠缺。他们都在申请计算机专业,如果背景不相上下,你愿意录取哪一位?当然是有准备,真的有兴趣的同学了。
如上说的是本科生,其实研究生大体思路也是一样的,只是少了父母一栏。研究生的这些东西是体现在网申和简历里面的。一个优秀的申请者,一定会主动的探究,做各种方面的实践和活动来提升自己,而且这种活动是有目的性,分门别类的。具体哪些活动需要些,哪些不写,写了的活动如何写,需要结合申请人的硬件背景,申请专业以及未来职业发展等,是需要和申请人大的申请思路背景吻合的。
网申里面需要注意的问题,不止于此,这里只能讲一些大的原则,具体如何填写,需要结合申请人的背景,制定具体的申请思路完成。有些人看写了这么多字,肯定各种不服,瞎扯淡博眼球,标新立异等等。尤其是父母职业和毕业院校那一栏,估计争议更大。但是我想说的是,留学申请,我们不能保证学生录取那个学校(比如2015秋季录取的很多保底学校最后拒的惨惨的,我估计因此被全拒的肯定有),能保证的只是我们结合过去的经验,做好申请的每一个细节。最后喊一句口号吧,用我们的专业服务成就你的留学梦想。我们可以做的更好一些,不光是留学申请的服务方面。(这样结尾比较有气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