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

[沿着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教育笔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应积极探索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

1、强化立德树人,推行“全人教育”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作为高校,要进一步加强主动布局、系统谋划,推动我国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转变。

一是坚持“铸魂育人”导向,强化大思政课建设。高校要牢牢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在教育教学中自始至终坚持“铸魂育人”导向,将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等价值观念贯彻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之中,将价值融入落实到第一课堂,将价值塑造内化到第二课堂,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全方位贯通,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收获,在不断历练中成长。

二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不遗余力地把育人为本作为自身的战略选择,将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融为一体,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要强化因材施教、分类发展,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得到最适合的教育,实现最大程度的增值,培养真正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德才兼备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

三是实施“全人教育”模式,推动“五育”融合发展。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之间相互衔接、彼此支撑、交叉融合、互促互进,形成以德为先、以智为本、以体为基、以美为尚、以劳为要的均衡发展格局。高校应做好“五育”融合顶层设计,进一步夯实“五育”的实施载体;以价值塑造为导向,引领“五育”改革创新;以分层分类为机制,构建“五育”协调发展和动态均衡体系;以交叉融合为手段,强化“五育”之间的关联衔接和互促互进,进而培养明德、达智、强体、尚美、崇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聚焦基础研究,探索“三个区域”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基础研究要突出前瞻性、战略性需求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和布局结构,为创新发展提供基础理论支撑和技术源头供给。”高校要充分发挥创新资源聚集、基础研究深厚、交叉平台广布的优势,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前沿科技发展为引领、以学校学科优势为基础,开展集成性、系统性的有组织科研攻关。

一是面向战略导向,建设体系化研究的“集中区域”。解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是大学助力国家综合实力提升最有效、最紧要的切入点。在“双一流”建设由“统筹推进”迈向“深入推进”的新阶段,高校要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面临的实际问题中凝练科学问题,瞄准“大科学”“大工程”中体系化的难题,开展“任务导向”的重大基础研究,实现自主创新能力的跃升和有组织基础研究的组织形式创新,致力于提出原创性的概念、原理、方法,开辟新赛道,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二是面向前沿导向,建设原始创新探索的“自由区域”。前沿领域的自由探索是揭示自然奥秘、拓展人类认知边界的重要途径。高校要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凝练科学第一性问题,加快布局前瞻性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自主布局能力与学科交叉,打造新型的科技创新平台,致力于发现新现象、认识新规律、获得新知识、建立新理论,产出具有前瞻性、颠覆性的原始性成果,努力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三是面向市场导向,建设产学研用开放合作的“融合区域”。“卡脖子”技术及问题,往往是从市场与产业发展中最先显现的。高校要更有组织、更加主动地加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产业需求的对接,通过与企业共建校企联合研发平台、共同设立产学研前沿探索基金等方式,探索企业出题、高校“揭榜挂帅”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组织新范式,聚焦重点产业和新兴产业升级发展中前瞻性、先导性、探索性的技术问题,推动中长期科研攻关,加快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3、抓好人才基础,培厚“近悦远来”沃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挥高校特别是‘双一流’高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主力军作用,加强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造就规模宏大的基础研究后备力量。”无论是探索性还是应用性基础研究,想要实现“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高水平科技人才是关键。支持优秀科技人才挑大梁、担重任,强化一流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全面释放人才创新活力,是高校的重要任务。

一是打造高端基础研究平台,筑巢引凤聚人才。平台是人才干事创业的基础。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地布局和打造具有国际国内影响力的高端基础研究平台,有助于吸引和汇聚全球高层次人才,形成建制化、有组织的战略科技力量。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大科学时代,基础研究组织化程度越来越高,高校要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指导支持下,搭建高端基础研究平台,探索科研组织模式的重构与职能优化,提升科技资源配置效能,为吸引全球人才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

二是全面改良科技创新土壤,不拘一格用人才。与工程技术研究相比,基础领域的探索过程与结果往往具有很大不确定性,因此营造宽容失败、鼓励坐冷板凳的科研环境至关重要。高校要充分尊重基础研究科学规律,针对基础研究人才成长特点,构筑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学术文化和科研生态体系,选拔并长期支持一批优秀科学家“提出真问题、真解决问题”,鼓励科研人员勇闯无人区、敢啃硬骨头,长期稳定支持创新思维活跃的优秀人才团队,力争形成高水平、标志性、有影响力的成果。

三是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倾心倾力育人才。高校要把育人为本作为自身战略选择,着力提高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质量;要打通传统学科的边界,以问题和需求为导向,构建高质量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要健全高层次人才、青年教师参与学生思政工作机制,致力于“让优秀人才培养出更加优秀的学生”;要探索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贯通培养模式,推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关口前移”。

面向未来,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关键交汇点,应坚持“四个面向”,以需求和问题为导向,敢为人先,做好前瞻布局和体制机制改革,开源头活水,强创新之魂,为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重要支撑。

《光明日报》(2023年09月05日15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