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

实践教学是思政课的必要组成、重要环节和有效延伸,是践行“大思政课”理念的重要平台。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科学合理地设计、运用好实践教学,将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新时代以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或多或少还存在内容缺乏设计性、主体缺乏广泛性、方式缺乏灵活性、资源缺乏多样性、考核评价缺乏系统性等问题。为此,应从设计教学内容、拓展教学主体、创新教学方式、盘活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评价等方面推进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

躬行实践,打造大课堂。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置于恢宏的时代、多彩的实践、鲜活的现实,将思政主课堂、校园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网络新课堂更好地结合起来。积极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等思政品牌活动,把思政课“搬”进校史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心理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就业创业实践基地、科技创新实践基地、社会服务实践基地等,带领学生亲身参与情怀塑造、心理调适、生产创造、财富积累、技术创新、能力提升,让思政课“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亮”起来,让学生以亲身体验的形式感受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历史进程,感悟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使思政课成为常学常新的时代大课。

全员育人,培育大师资。以磨课练兵、阶梯式培养等方式健全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培训机制,增进思政课教师对当代中国发展道路选择、理论依凭、制度设计、文化支撑的信心,使思政课教师心怀“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实施思政课教师实践能力提升攻坚行动,支持教师参与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到西部或基层挂职锻炼;有针对性地从社会各条战线聘请科学家、先进模范等做特聘、兼职思政课教师,形成专兼结合、相互协同的育人合力,让有大学问、大情怀、大格局、大境界的“大先生”成为“大思政课”教师队伍的生力军。

成己成人,强化双主体。培育实践教学双主体模式,拓展基于“师生共同体”的“同学同研”路径,既调动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育人环节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强化学生实践教学的主体性、参与性。教师要形成以教材体系为载体、以教学体系为核心、以理论体系为旨归的育人理念;整合思政课程、专业课程、实践基地、网络平台中的育人要素;推进构建以“大思政课”育人格局为顶层设计、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为基础、以专业课程建设为重点、以师生同修为抓手、以理论知识检测和实践能力评估为教学效果评价的育人模式。将实践教学与学生的身体成长、心智成熟、技能成才、学业成功相结合,充分唤醒潜藏在大学生内心深处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信,引领学生练就实现自我、奉献社会、报效祖国的真本领,争当有志气、骨气、底气的奋进者。

全域统筹,升级大平台。以“全域思政”育人理念为指引,立足高校所在区域的生动实践,统合高校所在区域的多方力量,对体现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天然素材进行勘探、采掘、冶炼、加工,搭建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等为一体的全方位、立体化、多功能的“大思政课”实践平台,扩大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半径”,打造全域泛在的“大思政课”实践育人体系;完善全域高校网络文化作品创作激励机制,鼓励高校师生依托互联网教学平台与各类网络平台,建设“报、网、微、端、屏”五位一体的“云上大思政课”实践平台,形成多媒体传播矩阵,提升网络思政育人成效。

多方联动,强化大协同。打破校园“围墙”,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交流合作,共建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平台,合力挖掘和编制思政课实践教学“资源图谱”,推动建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打造“大思政课”朋友圈;打通高校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空间壁垒,找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其他课程实践教学的契合点,创新校内思政课实践教学协同机制,实施跨学院共享实践教学资源,跨课程组建实践教学团队,实现思政课实践教学与其他课程实践教学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定期举办家长开放日、家长见面会等活动,鼓励家长陪同学生参加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协助学校更好地开展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整合政府、社会和企事业单位等多方力量和资源,创建多样化的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鼓励各实践教学基地开发丰富多彩的思政教育特色课程,形成实践教学的协同育人合力。

扎根大地,讲活大道理。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发力,将社会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内容,围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邀请一批专家学者、道德模范、英模典型、行业楷模走上思政课讲台,用心用情讲述亲身经历的鲜活感人事迹,增强思政课教学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大道理活起来;利用寒暑假、节假日和双休日等闲暇时间,组织开展志愿服务、社会调查、文明实践、校外参观、基地实践、红色讲解、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让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走出书斋,走进社会,化身志愿宣讲员、调查研究队等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使广大青年学生在行走中坚定“四个自信”,逐步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杨莲霞,作者系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