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一年级新生读书不识字怎么办? 专家支招: 要一句一句地教, 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教

“孩子识字量少,题目不认识,需要家长帮忙读题,释题。一年级新生,读书不认识字该怎么帮助他?”开学初,不少新生家长都有这样的困惑和焦虑。南京市夏光清德育名师工作室为家长们支招——

新生识字会陷入哪些误区?

别把识字和写字捆在一起教学

工作室答疑:一年级新生识字会陷入哪些误区呢?整体识别错位。有的家长喜欢把词句拆成一个字一个字教孩子认识,甚至把一个字拆成部件或笔画教,形象的汉字变成了生冷的、无意义的符号;有的一开始就关注汉字的笔顺笔画,还作为考查内容,把识字和写字捆在一起来教学,人为增加了汉字学习的难度。

拼音识字过重。拼音本身是识字的“拐杖”,一年级往往过于强调拼音教学,而且用拼音语言的方式来学习汉字,没有回归汉字图形文字的源头,也就无法明白汉字造字的原理,识字效果大打折扣。一年级语文课本已经从“天地人”识字开始变化,这显然是不够的。

电子产品启蒙。“字之初,本为画。”每一个汉字直接与造字时的自然图像、社会生活相关联,中间不需要任何的艺术加工。利用电子设备进行识字启蒙,清闲了父母,却害苦了孩子。识字启蒙应以图像思维为主,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而用电子设备识字,孩子基本不太用脑,还容易产生心理依赖。动漫识字是不适合孩子的识字启蒙的。

要一句一句地教,

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教

如何让一年级孩子多识字,尽快进入阅读状态呢?首先,学习任何一项技能都应遵循“慢慢的快”的原则。记住,一年级孩子在认识汉字的起初阶段,出现“马上教,马上忘”的现象是正常的,特别是错过阅读敏感期的孩子,读写汉字难度往往更大。因此,父母不能总是以成人的学力去要求、约束孩子,忘记了孩子本身只是一个孩子。孩子不会读,就读给孩子听,因为此时孩子听的理解力大于读的理解力;孩子读得磕磕绊绊,就花一点时间耐心陪孩子读书;孩子实在不能理解的内容,就先放一放。孩子读的书多了,理解能力自然就提升了。

其次,要懂得儿童认识汉字的规律。陶行知先生当年根据学校教学读书认字的弊端,提出了“教小学生读书认字的方法要一句一句地教,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教”。这是有科学依据的。研究表明,儿童初识汉字,是把汉字当成一个个完整的图形来记忆的。儿童的记忆属于“右脑海马照相记忆识字”,即把文字和图画结合起来,通过规律性的图像闪动,将文字变成图形进行记忆,记识文字就像拍照一样。这也是一些孩子读书“过目不忘”的原因。“先整体后部分,先记忆后理解。”这是语言学习的规律。因此,认识汉字,不拆字,不分析字形,不讲解字义,不一个一个地认读,而是采取“囫囵吞枣”“模式识别”“整体感知”“一瞥学习”等新理念、新方法,在语言情境中一个词、一句话去认读。

再次,对汉字的构造进行“适度探源”。汉字具有“因义构形”和“因形表意”等特点,具备图像化,富有想象力。低年级识字,重字形轻字理,割裂汉字音、形、义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课堂教学往往是这样的教学流程:“读拼音→读生字→唱笔画→组词造句”,没有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没有了解一些典型汉字的来龙去脉。因此,要重视识字的第一印象,即“首因效应”,特别是通过对部分汉字“适度探源”,“耳濡目染”象形字的逼真、指事字的抽象、会意字的巧妙、形声字的音律,并适当还原象形字,寻找指事字,演绎会意字,把汉字的点横竖撇捺变化成一幅幅图画,一个个故事。如,“动作”二字。动手,人的五指乍开,叫“作”;动脚,脚后跟发力,叫“动(動)”。手脚做一做,再读一读。是不是就有意思了?

最后,儿童进入阅读状态需要分“四步走”。不少孩子的学习问题来自阅读障碍。因此,父母能做的事是让孩子从小跟电子产品保持距离,然后慢慢爱上书。第一步,爱读,要激发兴趣。一开始,父母讲的故事、祖父母念的童谣等,反而是最好的听读内容,因为口头文学是一切文学的母体。时间一长,孩子自会对书产生最初的吸引力。第二步,好读,会自主阅读。家里要有适合孩子年龄的童书,并结合读与玩的特点读书,如加上肢体语言读。读书是每天生活的必需,最好固定阅读的时间和读书的页数,不轻易改变定下的规矩。第三步,耐读,有思考意识。对所读的书开始消化,愿意反复读上几遍。第四步,静读,能学以致用。阅读,要真正与生命形成互动,把书中所学的一切落实到一言一行之中,真正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王颖

校对陶善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