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历史首次! 哈佛大学女教授独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她的贡献是什么?

最近,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2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克劳蒂娅·戈尔丁,以表彰她在劳动力市场性别差距领域的开创性研究。

现年77岁的戈尔丁是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以来第三位女性获奖者,同时也是历史上首次女性独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者。

诺贝尔经济学奖评选委员会说,戈尔丁的研究成果增进了对女性劳动力的社会作用、造成劳动力市场性别差距的潜在因素以及未来需要排除的障碍等问题的理解。

尽管她没有为政策制定提供解决方案,但是她阐释了性别差距的根源和变化,其研究成果具有重大的社会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戈尔丁1946年出生于纽约市的一个犹太人家庭,她是犹太人,更厉害的是,从小戈尔丁就是一个学霸,她在青少年时期曾先后想成为考古学家和微生物学家,但在大二时对经济学发生兴趣,于是转头学习经济学,在获得诺奖后,她对自己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又惊又喜。

诺奖颁奖仪式将于12月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获奖者届时将被授予获奖证书、金质奖章和1100万瑞典克朗的奖金。

戈尔丁在接受法新社采访时表示,这个奖项“很重要”,但劳动力市场上仍存在“巨大的”性别不平等。

尽管戈尔丁并没有研究经济学政策,但她的工作的确为世界各地不同的政策提供了“经济学基础理论”。

诺奖委员会指出,全球大约50%的女性参与劳动力市场,而男性则为80%,但女性的收入较低,也不太可能达到职业生涯的顶峰。

那么戈尔丁的研究到底有什么重大发现,以至于她能够独自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呢?

戈尔丁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对数据的收集和积累,并从中发现一些规律,以及解释这些规律为什么会发生。

例如,戈尔丁已经梳理档案并收集了美国200多年的数据,戈尔丁的研究显示,女性参与劳动的趋势并非总是我们传统认为上升的,而是随着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实际上呈现的是一个“U型曲线”。

随着20世纪服务业的快速增长,女性的参与度开始增加,戈尔丁将这种趋势解释为“结构变化和社会规范不断演变”的结果。

而今天男女薪资差异还体现在,尽管经历了现代化的进程,比如伴随着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市场中女性比例的上升,但男女之间的收入差距长时间几乎没有缩小。

而根据戈尔丁的研究,部分解释是,影响终身职业机会的教育决策是在相对年轻的时候做出的。

尽管从历史上看,男女收入差距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教育和职业选择的差异,但戈尔丁也证明,这种收入差异现在主要存在于同一职业的男女之间,而且大部分是随着第一个孩子的出生而产生的。

这也意味着,女性所面临的生育等问题,依然是影响男女薪资不平等的关键因素。

除此之外,戈尔丁的研究还证明了避孕药的推广在20世纪加速了教育水平的提高,因为它“为职业规划提供了新的机会”。

以今天我们的视角来看,戈尔丁的这项发现似乎并没有什么重大突破,但考虑到诺奖颁发的时间延后性,在当时戈尔丁的这个视角依然非常重要,这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理解了,男女薪资不平等背后的社会形态演变,乃至经济模式转型的因素。

19世纪初,随着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已婚妇女劳动参与程度有所下降,但随着20世纪服务业的发展,已婚妇女劳动参与程度开始增加。

戈尔丁将这种模式解释为结构性变化和关于女性对家庭责任的社会规范不断演变的结果。

过去传统上我们认为,男女劳动者在薪酬方面的差距,是由男女体力不同造成的,但随着经济转型和服务业的出现,男女在这一点上的差距逐渐缩小,但更多的,由于女性自身所面临的诸如生育、家庭责任等因素,这也客观上让男女差距一定存在。

这一点不仅仅是在国内,在全球范围内,皆是如此。

例如,2023年,根据智联招聘的报告显示,国内女性的平均薪酬为8689元/月,与男性平均薪酬9942元/月相比,差距约为12%,而在2018年的时候,男女薪酬两者差距高达22%。

而根据智联招聘的调查,女性遭遇过职场不公的占比高达九成以上,是职场男性的2倍。

职场男女平等这个话题,从不公到薪酬再到晋升体系,不仅仅是国内,放眼全球来看,未来这一趋势可能仍然会持续一段时间。

但好消息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科技的替代性越来越强,我们会看到男女薪酬之间的不平等这一现象,正在改善,不仅仅是国外,国内也同样如此。

女性对劳动力市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戈尔丁这位哈佛大学的教授的研究,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理解女性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现象。

从1901年首次颁奖起,全球范围内已经有九百余人或机构获得诺贝尔奖。在过去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诺贝尔奖一直都是学术界的最高荣誉,原因不在于诺奖奖金高,而是其创办人诺贝尔自身的威望和其超前的全球主义。

瑞典发明家诺贝尔去世时留给基金会的3158.72万瑞典克朗遗产,如今已经达到了1.69亿欧元,随着诺奖基金会在投资、股市等不断利好,诺贝尔的遗产也随之水涨船高,越来越多。

根据诺贝尔的遗嘱,本来只设立生理医学、物理、化学、文学、和平五个奖项,但六十年代增设了经济学奖,由于该奖项并没有在遗嘱中有所体现,因此严格来说经济学奖并不是“诺贝尔奖”,其正式名称是“瑞典中央银行纪念诺贝尔经济学奖”,所需资金也是由瑞典央行“永久性全额拨付”予诺贝尔基金会。

很多人说,如果是国内来管理这笔诺贝尔的遗产,不知道会发生什么现象,以今天我们的视角来看,肯定免不了被挪用、甚至是大搞寻租,毕竟我们的很多奖项,的确有些许不透明的机制。

但未来肯定会更好。

总体来说,诺贝尔奖如今的纪念意义远远大于实际意义,其中包括居里夫人、鲍林等人在内,都激励了全球一批又一批人投身于科研事业。

居里夫人两度获得诺贝尔奖,分别是化学奖和物理奖,而巴丁则两度获得物理学奖,鲍林业分别获得了化学奖和和平奖。

此外,国际红十字会曾经三度获得和平奖,联合国难民署也两度获得和平奖。

1937年时,希特勒还曾颁布法令,禁止德国人接受任何诺贝尔奖项,迫于该案发,不少德国人一直到战后才补领了该奖项。

总的来说,尽管到今天为止,有许多人不认可诺奖,或者认为诺奖夸大其词,但如果我们回顾历史,我们就会看到,从希特勒禁止德国人接受诺奖,再到诺奖把经济学奖颁发给哈耶克,某种意义上,诺奖不仅仅是引领潮流,在特殊时代,诺奖还是风向标。

不管我们厌恶与否,诺奖到今天为止,依然是全球公认的最高荣誉,这一点对于普通人而言或许并不重要,但真正重要的是在许多科研人员中,他们认为诺奖是最高荣誉,这才是最重要的。

end.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