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人们历来最关心的话题莫过于高考作文,有网友因此而调侃说:“为什么大人们只会谈论高考作文呢?因为其它科目他们看不懂啊!”
不得不说这位网友说的的确有些道理。高考作文之所以成为人们谈论最热烈的话题,是因为它要么涉及到了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要么是因为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所以,不管什么样的人,也无论他从事什么工作,是什么文化程度,达到了什么样的水平,对于高考作文他们或多或少都有自己一定的见解。在这样的情况下,高考作文就成为了关注度最高的话题之一。
本文认为,在浩如烟海的高考作文中,人们谈论得最为热烈的应该是1200多年前的一篇“高考”作文,它算得上是1200多年来最牛的“高考”作文。
这篇最牛的“高考”作文的作者是唐代的一个“高考”考生,其名字叫作钱起。他的这篇考场作文是一首诗,自从问世1272年以来,从未被超越,尤其是最后的两句,堪称绝美。
钱起的这首诗叫作《省试湘灵鼓瑟》,是钱起在进行“高考”(进士科考)时所做,而钱起本人则是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的大唐才子。
话说在公元751年时,正是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期,一年一度的科举考试如期举行。天下准备“高考”的考生,都奔着一个目的地——长安而去,钱起也如期来到了长安应考。
那时的科举考试,其激烈程度一点也不亚于我们今天的高考。而所有应试的人,也都是希望通过科考这一条路踏入仕途,从此飞黄腾达,青云直上,从而由“十年寒窗无人问”,变成“一举成名天下知”的名人。
唐朝的科考与我们今天的高考有所不同,那时天下士子大多要经过院试、乡试、会试、殿试等考试。经过层层选拔,最后试于尚书省,这时候的考试叫“省试”或者“会试”,省试合格后才有资格进入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在唐朝,唐诗盛行于天下,所以在作文这一块,唐诗也成为了士子们必考的题目之一。而这些士子们在考试时所作的诗,也被人们叫作“试帖诗”。
这种诗一般都会有比较严格的格律限制,而且在字数上和用韵的上面也有着严格的要求。这对于临场写作的士子们来说,真的是如制掣肘,难上加难。
因此,在我们瀚海一般的诗词中,能够算得上经典的“试帖诗”屈指可数,能够传到今天的“试帖诗”更是凤毛麟角,寥寥无几。
钱起参加省试的这一年,作文的题叫“湘灵鼓瑟”,这个题目来自于《楚辞·远游》。它以诗的语言叙述了舜与二位妻子娥皇女英的凄美故事。
相传,舜不但是一个德才兼优的人,还是一个非常受百姓爱戴的人,就连司马迁都在《史记》里说:“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
正是因为舜能够博爱友善,孝顺有才,还能选贤任能,使得百业兴旺。因此他被人们推选为部落首领,最后还成为了尧的继承人,尧甚至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他。
到了舜执政的后期,他禅位于善于治水的大禹,之后便乘车巡行天下。但是,舜在巡行天下的途中,不幸死于苍梧之野,并被人们葬在了九嶷山。
娥皇和女英闻之,她们追奔至湘水,望着埋葬舜帝的地方,她们伤心欲绝,于是双双以身殉情,溺于湘江,追随舜帝而去。而她们悲痛的泪水,则洒落在竹子之上,从此,娥皇女英的眼泪浸染的这种竹子,就被人们称之为斑竹。
读懂了故事的梗概,考生们文思泉涌,纷纷落笔于纸上,在无声无息中展开了激烈的角逐。没过多久,竟有考生已经交卷,这显然让来回巡考的监考官有些诧异。
他怀着一颗好奇的心,就翻起这提前交卷的考生的试卷看了起来。不看则已,一看这监考官便被这考生试卷中的十个字惊住了。这十个字如同晴天里降临的响雷一般,使得这监考官惊之又惊,奇之又奇。这十个字就是“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好!”“好!”“好!”!一连三个“好”字不由自主地从这监考官的口中喊了出来。而这个使得监考官也忍不住连声叫好的人便是钱起。那一年,数次落第的钱起终于一举得中,成为名垂千古的科举士子。
而钱起的这篇诗文,从此成为了世人公认的“试帖诗”的典范,他也因此声名远扬。那么,这一首千古流传的“试帖诗”又好在哪里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赏析一下。
《省试湘灵鼓瑟》赏析:
省试湘灵鼓瑟
唐·钱起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
冯( píng)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
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
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在所有的“试帖诗”当中,每一个考生都必须紧题目,不能脱离主题而言他。钱起深谙此道,所以在此诗中他既概括了题旨,又驰骋想象,幻想天上人间,最终把一首《省考湘灵鼓瑟》写得虚幻缥缈而又神奇如真。
在诗开头“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的四句中,钱起用《九歌·湘夫人》中“帝子降兮北渚”的传说开启了想象的翅膀,描写湘水之神翩然降临,愁容满面,轻抚琴瑟,以一曲如怨如诉的乐声来诉说一生的遭遇。
其中的“云和瑟”是指云和一地所产的瑟,“云和”一词是湘水处一山的名称,以生产琴瑟而名声大噪。此处的“云和瑟”代指最好的乐器。
“冯夷”是传说中的河洛之神。“楚客”则是指汉代被贬至长沙三年的贾谊,后来代指被贬谪楚地的人,此处也指经过此地的商旅及被贬之人。
因此,这四句是说:“湘水中的女神飘落于湘水之滨,弹奏一曲云和瑟音,其声如倾如诉,如怨如慕,凄婉缠绵。河洛之神冯夷闻之,也忍不住翩翩起舞,过往的商旅楚客闻之,也忍不住心里荡起凄苦的波澜。”
钱起的这首诗,使用了古人在写诗作文中常用的“六字法”,即凤头、猪肚和豹尾。上面四句诗的开头,我们可以看作此诗的“凤头”。
接下来的六句“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感情饱满,内容充实,而又文采飞扬,可视为此诗的“猪肚”。
在这几句诗中,“清音入杳冥”中的“杳冥”一词是遥远深幽的意思,这里指代悠远的地方。
“苍梧来怨慕”中的“苍梧”是湘水一座山的名称,此山又被叫作九嶷山,它在今天的湖南宁远县内。舜帝南巡正是死于此地,这里是指舜帝之灵。
“白芷动芳馨”中的“白芷”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呈伞状,根呈圆柱形,高1-2.5米,夏日开小白花。
因此,这几句是说:“那湘水女神幽怨的乐曲,声声销魂,声声含悲,响彻云霄,穿透杳冥。九嶷山上的舜帝之灵也为之打动,因而心内顿生怨慕之情;山中的白芷为之生情,因而为之吐露馨香;甚至永远沉寂的金石也被感化了,因而为之发出了悲伤凄楚的抽泣声。”
“这幽怨之声,与激越的流水一同传遍湘水,与呼啸着伤悲之声的清风一起飘过了渺渺渺生波的八百里洞庭。一时之间,风云为之变色,草木为之含悲。”
至此,湘水之神的乐曲进入了全诗的高潮,读者的感情亦被彻底发动,使人不得不产生一种急切的想读下去的愿望,而湘水之神哀怨的感情和幽怨也得到了酣畅淋漓的表达和抒发。
到了诗的最后,诗人的笔锋突然一转,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两句诗结束了全篇。给人一种戛然而止而又出人意料的感觉,使人在乐曲的高潮中猛然觉得被人拉回到现实世界,让人生出无限的凄美感。
这时候的湘江之神“云和瑟音”一曲终了,人们的内心感觉万籁俱寂,再也看不到那河洛之神翩跹的舞姿,再也找不到那鼓瑟弄琴的湘水女神的身影。
此时的湘江之上,水天分明,迷雾全消,江水如练,清江如洗,万物如新,一川江水行天下,数座青峰插天空。如一场绝美的电影,散场之后,曲终人也散,月挂柳梢头。
这两句诗一到读者眼前,就让人耳目一新,境界全出,使得全诗被推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而这两句诗,短小精悍,铿锵有力,可视为“豹尾”。难怪监考官看过钱起的诗以后,连声叫好,拍案叫绝!
而我们读了这首诗后,让人感觉娥皇女英追逐舜帝的画面如在眼前,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生命的“短暂”,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爱情的“永恒”,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世间一切“短暂”的东西,和时间与宇宙的与“永恒”。
因此,千百年来,这样一篇出自于“高考考生”的作文,再也没有人认为它是出自“高考考生”之手的普通作文,而是把它看作是出自名家大师之手的千古名篇。
而钱起本人,不但凭借着这篇“高考作文”在科举考试中一举得中,他个人的名声也由此打响,并且传遍天下,直到今天。
此诗传遍天下以后,千百年来受到了无数人的追捧,更有无数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美学家朱光潜就这样说:“此诗达到了连李白杜甫都不曾达到的静穆境界。”
而钱起这首试帖诗中的名句“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给人余音缭绕的感觉,使得后人不仅在不断地揣摩玩味,还在不断地模仿和化用。在这些人当中就包括了苏轼和秦观等文人大咖。
比如,在《江神子·江景》一词中,苏轼就写下了“烟敛云收,依约是湘灵。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这样的词句。
在《临江仙》中,秦观甚至一字不改的进行“抄袭”:“新声含尽古今情。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到了今天,钱起的这首诗已经被人们演变成了“曲终人散”这个成语,来表达万事万物都有消亡的那一刻的含义,或者表达“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一含义。
对此,大家还知道哪些特别牛的“高考作文”呢?欢迎把您的神评妙论在评论区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