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郭伟: 临床导向创新驱动 引领学科高质量发展

日前,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管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血管外科主任郭伟教授,在“2023中国研究型医院高峰论坛”做了“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主旨报告,分享了自己作为研究型学科带头人、一线科室主任对创新如何引领学科发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郭伟谈到,血管外科诊治除心脏和脑血管以外的全身血管疾病,主要包括血管扩张和血管狭窄性疾病两大类。血管外科经历的120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创新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第一个50年的发展基于血管切断与缝合技术,让血管疾病的外科治疗从无到有。第二个50年因为人工血管的诞生让血管外科医生插上飞翔的翅膀,几乎可以对任何血管疾病进行外科治疗,但巨大手术创伤为血管外科提出了严峻挑战。最近30年来,由于血管腔内器材的不断进步让传统血管外科全面走向微创时代,而推动这个进程的关键因素是科技创新,尤其是推动手术方式转变的底层科技创新。这种创新通常不仅仅是医生,而是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来实现的。

在谈到学科建设时,郭伟教授提出了学科评估的两个维度。一个是宽度,指医院数量。科室数量、人员数量、技术数量、服务病人数量。通常是以医学教育、科学普及来完成的,是知识的传递过程,是从"1"到"100"的过程。二是高度,是指发现了多少别人没有发现的真理,创造了多少世界上没有的事物。高度则是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的,是从"0"到"1"的过程。高度是创造,是引领。好的医生不仅要做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者、传播者,更要成为临床问题的发现者、解决方案的提出者、证据获取的执行者、行业标准的制定者、共识指南的撰写者。不仅是一名好的运动员,更是一名优秀的教练员、裁判员。坚持科技创新是学科高度建设的唯一出路。

当谈到科技创新的目标定位时,郭伟教授谈到:不同学科的发展历程、人才结构、硬软件条件决定着学科不同的科技创新定位。可以是有关"科学"的研究,亦或是有关"技术"的研究。科技创新根植于各个领域的共同发展。转化医学尤其涉及不同行业,包括但不限于工程师、注册法规、知识产权、制造企业、风险资本、政府等各个方面。医疗器械和设备创新必须整合各相关行业人员共同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

关于如何创新的问题,郭伟教授谈到:器械创新通常来自于临床实践。哪里有痛点,哪里就需要创新。哪里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哪里就是课题。创新永远是致力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论文和奖励是科技创新的副产品。近三十年来,解放军总医院血管外科团队始终围绕科技创新布局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他们研发了系列主动脉腔内修复器材,包括不开刀腔内置换主动脉弓、不开刀腔内置换胸腹主动脉、不开刀腔内重建髂内动脉等。主持20余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包括防止血管再狭窄的药物球囊、药物支架、点状支架、可以收支架、减容装置等等。多项创新产品已进入欧盟、亚太和南美等国家和地区广泛应用,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一张靓丽名片。该团队研发治疗主动脉弓动脉瘤的""WeFlow-Arch""、治疗胸腹主动脉瘤的”G-Branch""、治疗夹层裂口的Endopatch""分别获得2020年度、2021年度和2022年度美国Veith国际学会血管创新奖。这是全球唯一连续三年获此殊荣的团队。

在医生如何开展合作的问题上,郭伟教授谈到:在政策指引下,我国自主研发创新医疗器械的大幕已经开启,未来将有一大批中国制造的医疗器械问世。有志于创新的医生应及时寻找合作伙伴,加速工作进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作为"研究型医院、研究型科室、研究型人才”思想的构建者和实施者,在推动医疗器械创新方面已构建了完备的平台,为创新项目评估、样机制作、动物实验、临床研究、融资服务、评审指导等各个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为医学创客们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郭伟教授最后总结道:创新引领学科发展;创新来源于临床实践;思考是进步的阶梯;痛苦是智慧的源泉。面对创新,应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的心态。如果你想快乐请去创新,因为那里是天堂:如果你想痛苦请去创新,因为那里是地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