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教授沈杰: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把短视频当作求知工具

本报记者张靖超北京报道

“我们现在有两个很重要的机制来帮助未成年人规避来自互联网的风险,一是制度层面,例如近日《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的发布,二是提升他们的互联网素养,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合作,启发他们,然后传播、灌输,让他们内化,将短视频等互联网产品当作增长视野的工具。”10月2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经营报社联合举办的“新时代的青少年网民”研讨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教授沈杰谈及如何提高青少年网民的网络科学素养,以及降低青少年在触网中的风险时这样说道。

沈杰认为,1995~2009年之间诞生的这一代人,与中国互联网的落地和发展的时间刚好相吻合。这一代人生长于互联网时代,网络对于他们是日常需求,他们上网的普及率高是完全正常的现象。“我们现在充满着担忧,每次新科技革命带来变化的时候,我们有一种思维惯性,总是有很多担忧,主要体现在对高科技引发的变迁不确定、对新一代的素质不确定,于是抱有担忧。但我觉得从长远看,互联网对人类带来的变化利大于弊,机会大于风险。”

记者了解到,目前对于未成年人上网的保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及落地执行;二是互联网企业对其产品推出针对性的青少年模式。前者为国家有关部门推动,后者则来自企业的努力。

记者了解到,2018年3月,抖音推出时间锁功能,当用户单日累计时间达到设定时长,系统将自动锁定,需要输入密码才能继续操作。这也让抖音成为行业首家推出严苛防沉迷模式的平台。而这一模式自此之后,发展至今已经过了多次的升级、更新与迭代。

据抖音方面介绍,2018年7月,抖音率先在业内推出青少年模式实验版,开启后系统将过滤掉不一定适宜青少年浏览的内容,且用户无法进行充值、打赏等操作;2019年3月,抖音再次对青少年模式进行升级,用户在推荐首页将只能浏览由抖音青少年内容团队精选出的内容;2020年5月,抖音上线青少年守护官功能,邀请家长对青少年模式下新增视频进行投票推荐,联合家长从内容筛选等方面守护未成年人的数字未来;2021年4月,抖音升级青少年模式,在推荐页面外新增了“发现”频道,提供体系化的知识,同时还推出了安全搜索功能,满足青少年定向获取感兴趣内容的需求;2021年9月,抖音升级青少年防沉迷措施,14岁以下实名认证用户全部进入青少年模式且无法自行退出;2022年3月,抖音青少年模式上线语音搜索、“自然”科普、百科等功能,助力青少年更加主动、系统化地学习知识;2022年6月,抖音青少年模式上线“识万物”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拍摄识别动植物并查看相关文字和视频介绍。

不过,仅通过“青少年模式”来屏蔽互联网空间上的不良信息还远远不够。沈杰认为,未成年人有个特点,越年轻的一代,越反感形式主义和自上而下的强加式的管理、管制。“我觉得应该从启发和尊重他们选择的角度做这个事情。”

“防范风险对未成年人很重要,因为他们思维的批判性还不够健全、对世界的复杂性还不了解。但是,我们说的风险在于社会的复杂,是社会的风险在互联网上再生了。”沈杰说,“所以,我觉得更关键的是提升他们的互联网素养,彰显他们的主体性,这个才是普适的。一个很自主的人、很有辩证思维的人,无论是在互联网上,还是在现实的社会里,更有对抗风险的能力。”

对此,沈杰提出三点建议:第一,要使未成年人比较全面地了解什么是互联网,特别是它带来的积极的作用和消极的危害;第二,任何一个场域,无论公域还是私域,我们其实都需要有规范性和伦理,这些规范首先应该由成人社会逐渐建立起来,然后告诉未成年人,哪些东西是不能打探的;第三,要有一定的回避风险和维权的知识与技能。

“这三个层面的东西有了以后,我们还需要有培养机。比如说做一个讲座、请个专家,还包括社会教育。如果有可能的话,专门做一个课程很复杂,要通过教育部门的研究。但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层面的合作,进行日常的普及、设立专门的课程,就有助于让未成年人树立一般的常识,启发相关的意识,然后传播,让他们内化。

互联网企业对此也深以为然。抖音在不断升级“青少年模式”的同时,也在扩充该模式下的内容池。2021年10月,中国科协与抖音共同创办《科创中国·院士开讲》栏目,邀请国内知名院士讲授各种顶尖科技知识;2022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之际,抖音与故宫博物院推出“抖来云逛馆”计划,将故宫的藏品文物视频化,打造视频版百科全书,为青少年呈现真实、准确、直观、生动的故宫历史文化。此外,抖音还推出了“少年科学说”“开学科普季”等多项活动,通过不断引入学术机构、行业专家、出版社、公益组织、学者教师等多种类型创作者,构建优质的青少年内容生态,服务青少年安全用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