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原来大一给人的震撼, 不是大学而是同学, 下辈子想做江浙独生子女

对于很多同学而言,上大学是一件神秘而令人激动的事。但是,大学生涯给人带去的改变,也常常令人意想不到。

尤其是那些长期呆在出生地,从未走出去看看的学生,或许在人生的前十几年当中,以为自己的境遇是普遍的。不看看外地的生源,还真不知道世界上,人与人的差别那么大。

原来大一给人的震撼,不是大学而是同学

高考,让学生们实现了最低成本的“迁徙”。上学时一定有很多人,看着语文书里的插图,想象着幅员辽阔的祖国,另一片大地上,人们在怎样的风景之下。

高校普遍比中小学有更好的硬件环境和面积,让初次报到的学子,感受到外面的世界跟老家的差别。但是,校园的变化仅仅是最直观和粗浅的。

实际上,等到大一新生在学校待过一阵子,就会明白什么是“颠覆认知”。有位同学发文感慨:原来大一带给人的震撼,不是大学,而是同学。

她是一名来自小镇的女生,家里还有哥哥和妹妹。而且老家很少看到独生子女家庭,基本都是至少俩娃。家境一般的她,从小也习惯了跟妹妹相互穿衣服。

正是因为读大学,家长才允许买两件像样的衣服带着。她考上了南京一所二本,室友中有两个本地人。当得知她俩都是独生女的时候,题主感到吃惊:你们家没有男丁,父母不着急?

听到这话,对方却反而用异样的眼光看她。而这只是认知改变的开始而已。两位“本地人”一打眼就是那种在宠爱环境下长大的女生,吃穿明显要好些。

有次其中一位在宿舍打电话,跟父母抱怨宿舍离某个教学楼太远,走得累。题主本以为对方的家长,也会苦口婆心地告诫子女:这点苦算什么,别人能走你有啥的。

可是想不到,室友的父亲竟然提出给她买台车。而且她高考过后就考驾照。果然,这学期家长给她买了台车。虽然不是名贵的类型,但这在题主的眼里,是绝对不可能、也不应该的。

因为在题主从小接受的教导中,一名学生因为上课走路累而买车,不仅给家里浪费钱,也是不懂事、被娇生惯养的表现。

很多人感慨,下辈子想做江浙独生子女,满分的爱

人与人的悲喜不相通,而幸福的模样,却往往是局外人仰望又无法奢求的。这位同学在大一时就感受到,不同家庭对待后代的差异。

如果没有走出来,或许她永远以为,家长把“男丁”放在第一位,是常态。或许始终觉得,姐姐、妹妹的奋斗成果,用来托举男生,是天经地义的。

她从来没有想过,原来在江浙很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女儿,不会执着于生男娃。也会把女儿当成心尖上的宝贝,有自己独立的卧室、有漂亮的衣服,有跟父母撒娇的资格。

很多人感慨,下辈子想做“江浙独生子女”。那是来自家长满分的爱,也是所有资源用在自己一人身上,不必陷入“既没有得到物质条件、又要承担父母抱怨生活艰辛”的矛盾。

而且,题主表示,让她羡慕的不只是经济条件。关键是性格、自信心和人际关系方面,她这种来自底层多子女家庭的女生,跟两个南京室友,怕是学习多少年也学不来。

因为室友这种“江浙独生女”,骨子里底气足、从不讨好别人,跟谁相处都显得有自信、落落大方。她这种小心翼翼,想交朋友却总显得刻意而笨拙的样子,连改变都不知从何做起。

江浙也有底层家庭,但独生子女的优势不可替代

题主的感慨引来不少网友的评价。不过,哪里都有富裕之家,哪里也都存在底层家庭。江浙地区虽然经济好些,但不是所有家长都有这么宠溺后代的资本。

但是,大家羡慕的原因,不光是钱的问题。主要是,家庭在培养后代的眼界和理念上,要更合理些。普通家庭,本身给学生铺路的能力就非常有限。

如果只考虑自己“生男娃光荣”,却不想想本就一贫如洗还养好几个,对学生而言要过什么样的日子。所以,独生子女的优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即使家境一般,起码证明家长不是完全“没头脑”,没有那么明显地重男轻女。所谓独生子女孤单,也是一些人臆想的结论而已。真正的独生子女不这么想。

【话题】你如何看待江浙独生子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教育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